图为海纳川海拉(三河)车灯有限公司汽车前大灯自动生产线上工作人员在认真工作。本报记者 陈童 摄
本报记者 陈正
流淌千年的北运河,将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串联起来——“通武廊”。这个被称为“小京津冀”的区域,正精心耕耘协同发展“试验田”。“通武廊”三地重点领域协同发展亮点纷呈、重点区域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三地优势互补、相互赋能,项目建设成果显著,为历届廊坊经洽会助威添势。
产业协作激发高质量发展动能
近日,走进位于香河机器人小镇的河北百纳信达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块块电路板在全自动的贴装生产线中,按照电脑程序,自动贴上大大小小各种功能的电子元器件。近年来,该公司深耕人工智能、双目视觉、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成为多家知名互联网企业的合作方案提供商。
“除在北京保留部分研发团队外,我们将大部分试制、工艺验证和研发部门搬到了香河,厂房面积进一步扩大,厂区环境有了明显改善。”该公司总经理陈飞介绍,企业生产需要的定制线缆线束、外壳、钣金等配件,也能在机器人小镇或者香河县域内采购。
2023年,京津冀联合绘制出协同发展的6条产业链图谱,河北牵头机器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2条产业链。“通武廊”三地加深协作,联合编制图谱,开展招商引资,以链为媒、聚链成势。正是在产业链图谱引导下,香河机器人小镇已签企业超过150家,打造机器人产业集群迈出坚实步伐。
走进位于三河市燕郊高新区的河北省车用自适应照明系统技术创新中心,结构设计室、光学设计室、预研发室等一应俱全,工作人员正进行光学、电子系统的开发以及软件模拟等操作。
该中心由海纳川海拉(三河)车灯有限公司与武清区京滨工业园的海纳川海拉(天津)车灯有限公司共同建设,借力两地资源优势,转化前沿科技成果。目前,该公司拥有研发人员200余人,拥有国内领先的生产工艺和实验能力,为两家企业各类型车灯生产线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
近年来,廊坊市围绕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需求,主动与通州区、武清区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科技研发平台。同时,积极引导域内企业与京津重点高校院所合作,共建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围绕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产业领域,三地共同筛选发布共享共用创新平台目录,推动区域创新资源共享共用。一批批科技创新成果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
与此同时,廊坊市聚焦“物流愿景”,把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产业作为全市“一号工程”,把降低物流成本、赋能实体经济发展作为核心任务,积极抢占新赛道、培育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世界现代商贸物流中心。现代商贸物流产业的不断发展,为“通武廊”三地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再添新动能。
共筑公共服务协同新机制
2024年5月,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审议通过《推动“通武廊”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产业协作、生态环境保护、文旅融合等8项重点任务。目前,(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