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10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运河两岸说芳香 ■马会云

日期:03-27
字号:
版面:第B01版:第五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香河中幡如彩云。 (作者供图)

我住在运河岸一个叫香河的地方。那是一个未见其面,先闻其香,给人无限遐想的地方。

香河是一条名为香河的流水吗?

如果你自他乡而来,有这样的疑问太正常不过。香河,不是一条河,而是位于京津之间的一座小城。但恰如名字里所透露出来的,城因河得名。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类的祖先便逐水而居,水是人类文明诞生的摇篮。除了与生存和文明的息息相关,水对于香河的特殊意义还在于香河的名字来源于水。

县城“东南滨水,掬觉微香”。公元938年香河建制时,河中荷花盛放,香气随河水飘散,幽远绵长,由此,这里被形象地称为“香河”,香河的名字就此流传。以滨水的微香命名居住地,足可见香河独特的地理优势、自然风光、文化遗存,还有香河人精神里的一份浪漫。

这里自古多水,四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东西南北四面都被不同的河流所环绕。

在这些河流中名气最大的当属北运河。

一条北运河如同一条银色绸带,汤汤荡荡,自北京通州流出,在香河潺湲21公里流向下游的天津武清。

自码头登舟而行,北运河波光潋滟,水草丰茂,鹭鸟蹁跹。在迤逦、静谧的风景中,总会让人怀想600年前运河漕运的繁忙盛景。

遥想当年,帆樯云集,岸边商铺繁华,拉纤的船工“吼、嘿”喊着铿锵有力的号子。“日落水烟生,渔艇纷相聚”“夹岸莺声乱,舣舟人语欢”,一派人间盛景。

历史长河中,北运河几经变迁。元十三年,经郭守敬建议从香河城西的孙家务裁弯取直后,河道形态基本形成。随着京杭运河的全线贯通,香河段运河(当时称白河)也开始发挥其重要的漕运功能。江南漕粮通过白河直抵大都,自此,香河成了“首都之门户、漕运之咽喉”。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利用运河开始大规模向北京运输物资,北运河漕运进入鼎盛时期。不管是粮船还是商船,进京之前都要在香河停泊,所以有了王家铺码头的繁华。

在今天的运河沿岸村镇,仍有很多与漕运相关的历史遗存和风俗习惯。用来疏浚的红庙村金门闸遗址,鲁家务村曾设立的水务所遗址,香火盛极一时的王指挥庄宝庆寺遗址,都曾见证了运河昔日的繁华。周庄村因沙质土壤种出的瓜香甜无比,当年是来往船客解渴佳品。今天的周庄依然在种植各类蔬果。如果你去问运河沿岸村子里的老人,他们大都记得当年带着鸬鹚的打渔人和村里长辈在河边拉纤的画面。如今的北运河,曾经的漕运商船换成了现在的古韵游船,船行其间沿岸风光尽收眼底。清澈的河水映照着粉白的荷花,迎面的阳光与微风都沁着馨香。

古老的运河永远蕴含着财富与希望。

南来北往的商船在运送货物的同时,也把各地的吃食带到了香河,在与本地饮食融合的过程中孕育出了属于香河的特色美食。

最负盛名的要属香河肉饼。别小看一张饼,就在去年它走进了上海进博会,从一张饼成为香河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这张有着皇家“背书”的饼可是大有来头。它源于一千多年前的突厥饼,这种游牧民族的薄皮大馅的烤制肉饼,后来传到回鹘、汉回地区,并随明初的大规模移民带到香河。香河人把肉饼的制作方法进行了创新,由烤制变成烙制,馅料也越加丰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香河肉饼皮薄、肉厚,外焦里嫩,吃起来口齿留香。对于面水比例有着严格的要求,葱花要在烙制前才放进拌好的肉馅中,以此保证葱的香味能够最大的保留和释放,使馅料更加鲜香,肉饼更具风味。当年乾隆帝吃过后称“香河有奇饼,老妪技艺新,此店一餐毕,忘却天下珍”。香河肉饼与普通肉饼的最大区别还在于大,直径一尺半开外,没有点功夫是擀不成也扔不进锅的。

光吃肉饼不行,还要配上爽口小菜,凉拌豆丝是必不可少。运河水清冽,做出的豆腐既滑嫩又劲道,不硬不散。制作豆腐丝的前半部分与豆腐相同,不同的是在压制时要分若干层包好再用重物压。压好后晾晒掉多余水分,就成了一张一张的豆片,再放进配以各种作料的老汤里去煮。入味出锅后将整张的豆片卷成卷,就是香河人口中的豆丝了。将其切丝,配以葱丝或香椿苗,加调味料一拌,用它佐餐开胃解腻。

豆腐的个性柔软变通,是最具烹饪空间的食材,最简单的做法当然就是小葱拌豆腐。然而,在香河城往南13公里的邢营村,豆腐到了这里就完全换了天地。豆腐被切成小块上屉蒸,加面肥水直至表面长出白丝。装入罐内,一层豆腐一层盐,再加上调制的卤汤,封罐二次发酵。月余,闻着臭吃着香的臭豆腐就做成了。邢营臭豆腐能成为广受欢迎的非遗美食,要倚靠当年一个叫邢玉坤的村民进京学艺,辗转得到的宫廷秘方。

运河美食自然少不了鱼,运河里的鱼大多是鲫鱼、白鲢、刀鱼。老咸菜焖鱼,锅边再贴一圈玉米面饼子,没有比这更让人熨帖的了。杂鱼咸香鲜美,吸饱鱼汤的饼子带着一层焦香同样让人欲罢不能。来自水陆两种食材的相互成全,给人带来如饕餮盛宴般的满足感。

香河肉糕为清代沿运河而来,它的源头是春秋时楚人为解决楚王吃鱼卡喉而发明的鱼肉糕。肉糕是最具回忆味道的,在我小的时候父亲常常会做。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肉糕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是渠口“二八席”里最具代表性的一道菜。

上好的猪肉剁成泥,加调味料,加泡软剁碎的红薯粉条以增加其韧性,屉上铺整张的豆片,将肉泥均匀铺好,蒸制成熟,出锅前再在上面均匀淋上一层蛋液。晾凉切长方形片装盘,这样一盘喷香的肉糕绝对是餐桌上的宠儿。渠口人的共同回忆就凝聚在这样一盘带着亲情的肉糕里。

这样一桌有凉有热,有荤有素的运河家宴,是不是已经勾动了你的味蕾,给远道而来的你以家的味道,慰藉你浓稠的思乡情怀。

因运河而生的除了美食,还有众多民间文化。作为运河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幡为香河这座小城赋予了个性与灵魂。

中幡起源于隋唐,有1300多年的历史。最初是由香河段运河的漕运船工受船帆启示,而创造的一种文娱项目,并逐渐演变为民间花会,发展出各种花样和手法。可以说,中幡是一项真正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的民俗活动。香河的安头屯中幡有前把幡、后把幡等一百多个变化手法和技巧动作,并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安头屯中幡有一段传奇历史。当年乾隆帝南巡归来,从杭州沿运河返京途径香河段时,县令令人迎驾表演,供乾隆观赏。精彩的表演深得乾隆帝赞誉,回京后乾隆派钦差到香河,送来御笔题字的两个大绒中幡面,一面题字为“龙翔凤舞”,一面为“人神共悦”,并赐黄马褂、鼓钹等。从此,安头屯中幡会名声大振,威风倍增。等到咸丰帝登基大典时,颁诏安头屯中幡进京参加祝贺,再次敕封一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幡面,其中“国泰民安”幡面一直保留至今,成为历史的见证。

曾为乾隆帝表演中幡的人叫刘清,是刘怀伶的祖上。安头屯中幡能够传承至今,第九代传人刘怀伶发挥了关键的作用。20世纪八十年代,刘怀伶当任会头时,村里耍中幡的人已经所剩无几。刘怀伶看在眼里,心想:“传承了千年的中幡不能在自己的手里丢了。”他一边做村里人的工作,发展本村中幡会,一边到周边村子去义务教授。在乡间小路上,他独自一个人开着三轮柴油车奔走在周边的村落。他广收徒弟,免费教授中幡技艺和技巧动作,还自费购置鼓钹、竹竿,自己用缝纫机亲手制作幡面,送给村里。四十年过去,如今的安头屯中幡已走进校园,走出家乡,走向全国。

中幡是一项很耗费体力的民间活动,同时又需要韧性。中幡的主干是一根长10余米的竹竿,杆顶悬挂彩旗,幡面上一般绣有中幡会名称和祝福语,幡面两侧挂有铃铛。耍中幡的人单手托着竿头,一会儿移至臂肘,一会儿移至后颈,一会儿移至头顶,一会儿双手前后上下左右快速移动中幡,让中幡在空中快速翻飞旋转,铃声响成一串,让观看的人把心提到嗓子眼又不时连连叫好,真是精彩刺激。而这幡不离身,杆不落地的绝活背后,是不知多少次的大汗淋漓。

一群人的身影,一个时代的故事,历经千年的寒暑风霜,运河两岸的人用智慧和吃苦的精神成就了中幡,也成为这座城市个性的象征。

文化的浓香,美食的芳香,非遗的沉香,众香国里成长,那些惊艳时光的香气里是香河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是香河人共同的历史回忆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