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10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共筑产业协作圈 协同创新加速跑

日期:03-26
字号:
版面:第A02版:第二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上接第一版)

近年来,廊坊市围绕在京高校、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央企总部等6类疏解对象,积极对接各部委,对接央企、京企和知名民企。加速融入京津产业链,2024年,廊坊与北京通州区共办项目推介会,北三县签约合作项目和事项62个,意向投资额245.9亿元;积极承接雄安新区产业配套项目和资源外溢转移,13个外围制造基地营业收入超2000亿元。

深入推进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协同是关键。去年以来,临空经济区(廊坊)积极开展体制机制研究,推动6项北京优势政策延伸应用,精准实施产业链全球招商,推动蓝帆脑科学等一批项目签约落地,目前注册企业突破6000家。

协同创新走深走实

在京南·固安高新区环保产业园,国科赛赋河北医药技术有限公司借协同发展之势,围绕“京津冀”合理布局,北京总部侧重对外商务,固安基地专注生产研发,短短几年就发展成为京津冀地区规模最大的非临床药理毒理CRO研究机构。目前,企业三期项目基因治疗药物研发服务中心已实现主体封顶。项目建成投产后,国科赛赋业务将扩大到基因治疗药物临床前生物学研发领域,带动廊坊生物医药、疫苗、医疗器械等大健康产业发展。

近年来,廊坊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坚持“京津研发、廊坊孵化转化产业化”的协同创新定位,努力把京津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廊坊的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在与京津科技协同中积极作为,加快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落地。

相继出台了《廊坊·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年)》《关于进一步吸引京津科技成果在廊转移转化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畅通成果转化渠道、完善成果转化方式、健全成果转化机制等方式,着力营造科技协同创新生态,吸引更多京津人才、科技成果等高水平创新要素向廊坊集聚。

廊坊市紧紧扭住非首都功能疏解“牛鼻子”,深耕细作“小京津冀”试验田,“通武廊”对接合作不断加强,与通州区科委、武清区科技局先后两次签订《通武廊科技合作协议》,三地科技管理部门保持常态化沟通,每年召开“通武廊”科技创新联席会议,就三地区域间科技合作、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加强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深入对接。

围绕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需求,廊坊市借力京津高端科技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创新平台建设,引导企业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天津大学等重点高校院所合作,共建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研发平台122家。在全省率先建设10家市级中试熟化基地,涉及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20余项高水平京津科技成果在廊坊“首发首试”。

同时,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驻廊基地资源优势和京津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优势,推动京津科技成果来廊转化。持续开展“双百互进”“院士专家廊坊行”“中国科学院相关院所走进廊坊”“科技成果直通车”等各类覆盖领域广、供需针对性强的对接活动,推动京津科技资源与企业需求精准高效对接。

持续释放发展新动能

近日,燕郊高新区航空航天产业投资推介会举行,液体运载火箭动力试验基地等12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能吸引航空航天产业项目落地,关键在于千方百计招商引资,积极主动优化营商环境。”燕郊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张立新说。

为让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廊坊市持续实施市场、政务、要素、法治、信用环境提升工程。企业开办所需登记注册、印章刻制、社保登记、发票申领等各环节全部用时压缩至2个小时内完成。全市工程建设项目从立项到取得施工许可压缩至36个工作日以内、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项目压缩至12个工作日以内。政务服务“区域通办3.0”版全面上线,“通武廊”高频便民事项和涉企服务事项全面实现“异地一体化智能联办”,京津环廊地区政务服务“区域通办”覆盖率达到100%。

2024年,推进“走访解促”不断走深走实,搭建“政企直通车”服务平台,打造诉求提报、政策服务、金融服务、人才服务、协会服务、外贸服务六大功能模块,走访企业13.1万家,解决问题6600余个,助企贷款150亿元。市场活力进一步增强,截至2024年12月末,全市经营主体总量达到68.21万户,同比增长7%,在壮大民营经济上实现新突破。

廊坊市大力实施企业上市苗圃培育工程,全市新增报审企业2家,新增辅导期企业1家,新增上市企业1家。实施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推进供地、服务、监管模式改革,开展产业用地弹性供应,鼓励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等新型土地供应制度。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强化普惠金融服务,截至2024年12月末,全市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