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10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安次区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更深层次迈进

日期:03-25
字号:
版面:第B01版:第五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在瑞立美联制动技术(廊坊)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在智能组装车间内忙碌。

在安次区医院,京城名医馆的医生正在为患者针灸。

在安次区创业大厦,工作人员正在帮助市民办理相关业务。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

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走进第十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

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近年来,安次区重点围绕“3+1”主导产业,精准有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进一步提升重点承接平台能级,提高承接能力和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医疗、产业、公共服务等领域协同发展水平,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协同创新,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更大成效迈进。

贯通产业链,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活力

近日,在位于安次高新技术产业园的瑞立美联制动技术(廊坊)有限公司智能组装车间,一台台空气压缩机有序下线,经检测合格后迅速发往北京。

“我们公司是北汽福田的二级配套供应商。目前,北京商用车的发动机配套企业大都是我们的客户。”该公司总经理何建军自豪地说。

在安次高新技术产业园,由京津冀三地联合打造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正在加快建设。安次区将与北京顺义区、天津武清区聚“链”成势,共造“新”车,携手打造全国重要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基地。

截至2024年10月底,生态港已签约入驻河北新源安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智能驾驶创新产业基地项目、鹏通智慧新能源汽车文化产业园项目、瑞立美联制动技术(廊坊)有限公司新能源车用水泵项目、华田信科(廊坊)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显控终端项目等一批优质项目。

牢牢抓住产业这个重中之重,让“我的优势”成为“你的资源”,京津冀产业协同正向产业链供应链区域联动扩展。

产业协同有多“燃”,新动能就有多“劲”。近年来,安次区围绕企业总部、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事业单位和高等院校6类非首都功能,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现代商贸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为核心,主动接洽,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截至2024年12月底,安次区共开展招商引资对接活动780次、外出组团招商活动221次,其中赴京津地区对接165次。

2025年,安次区将持续做好深耕北京、借势机场、联动雄安文章。密切跟踪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动态,用好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经开区等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孵化平台资源,依托安次区京津冀(廊坊)协同创新创业基地、星火孵化器等科创平台,在中试孵化、研发制造和配套服务等环节加强对接,实现“京津研发、安次孵化转化产业化”,不断提升京津科技成果在安次转化效率和比重。

持续用力吸引更多央企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和创新板块落地,推动中国机械集团农业产业示范园、国家能源集团廊坊热电厂能源岛项目等加快落地。全力盘活现有低效利用资源,转嫁引进新项目好项目,实现内涵式发展。瞄准商贸物流、汽车零部件、碳纤维等重点产业链细分领域,开展靶向招商。进一步提升招商专业化水平,聘请高水平招商顾问,实施委托招商;谋划成立区招商公司,组建汽车零部件、碳纤维、低空经济、服务贸易4个招商专班,不断提升招商质效。

“区域通办”,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

近日,北京一家商贸公司法人赵文海来到安次区政务服务中心“区域通办”窗口,咨询该公司劳务派遣证变更相关事宜。工作人员耐心解答,赵文海满意而归。

“北京的事在安次就能办,包括材料上传、审核等,一体机上就能完成,只要提交申请等着审核就行了,也不用特意跑北京,真是太方便了。”赵文海说。

为优化营商环境,安次区行政审批局全力打造政务服务品牌,为办事企业和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体验,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务服务保障。

“我们所有服务事项都和北京统一标准、统一服务、一厅通办,实现政务大厅跨域融合,给企业和群众带来全新的服务,让异地办事不再愁。”工作人员说。

近年来,安次区凭借交通区位优势,持续推动“区域通办”业务平台在“通武廊”区域综合性政务服务中心应用,同步在安次区政务服务大厅设置“跨区通办”窗口,为企业和群众提供线下办事咨询、协调联系、材料代收、流转分发、免费邮寄等服务,逐步实现“一地受理、异地审批”。持续推进企业全生命周期商事登记规范化和便利化,率先探索“通武廊”区域营业执照异地“办理、发放、领取”。

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跨区通办”咨询服务窗口,对申请人进行政策引导和解释说明;建立沟通联络机制,建立“京津冀跨区域迁移交流群”,及时沟通解决业务办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升登记注册水平,统一文书格式,严格实名登记,全程网办且帮办代办,为申请人提供便利化服务;市场主体就近集中办理,可通过“异地受理+执照寄递”方式,推行营业执照异地“办理、发放、领取”;简化迁移登记手续,依托京津冀企业登记服务平台,推进两地登记数据共享和电子档案即时传递,京津企业迁移到安次区的可保留原企业名称。

202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京津冀政务服务协同办理能力不断提升。推动京津冀资质资格互认,三地互认事项达到81项(209子项),二级造价工程师执业等175个互认场景落地,河北省1053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京津冀“跨省通办”。印发第六批27项京津冀自贸试验区政务服务“同事同标”事项,推动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积极推进高频自助办事项在京津冀自助终端集成服务、无差别办理。

医疗协同,百姓家门口享受“健康红利”

“现在方便多了,不用再带着老人来回两地奔波看病,省了不少事儿。”说起现在的状况,家住安次区的李玉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几年前,给父亲拿药是李玉萍日常生活的麻烦事儿。父亲在安次区跟她一起生活,可医保定点医院在外地。每隔两个月,她就得进京一趟,有时还得带着父亲,往返一趟得大半天。

“我们上了年纪的人,最关心的就是医疗。北京汇聚了很多优质医疗资源。以前去北京看病挺麻烦的,现在家门口的安次区医院就有北京知名专家定期出诊,非常方便。”李玉萍的父亲笑呵呵地说。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廊坊市深化与京津合作,通过合作建院、专科共建等模式,深入推进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不断巩固扩大京津冀医联体建设成果,让三地群众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健康红利”,看病就医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2023年4月1日起,京津冀医保部门打破行政壁垒,推动异地就医实现“一卡通行”。三地参保人员在区域内定点医药机构就医、购药,无须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即可享受医保报销待遇。

将医保定点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门诊保障定点药店全部纳入异地就医购药直接结算范围,安次区12家定点医院、10家门诊保障药店,全部开通异地门诊结算功能。2024年,安次区定点医药机构跨省门诊结算41414人次,基本医保结算资金681.85万元;跨省异地就医住院结算380人次,基本医保结算资金130.22万元。

借助北京优质医疗资源,为辖区居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2023年,安次区卫健局与沃德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签订《关于建设廊坊市安次区龙腾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协议》,北京市鼓楼中医院与安次区医院保持“京廊合作”。持续推动骨干进京进修,提高服务能力。2024年以来,安次区医院已选派4名医师、1名护士,赴北京解放军总院第四医学中心、北京解放军总院第一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肛肠医院、北京妇产医院进修。廊坊长征医院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达成学科共建合作意向。辖区4所国医堂的5名医师参加京廊中医药协同发展“十百千万”工程2024年度中医适宜技术优质人才队伍培养。

2025年,安次区将谋划建设医康养产业园,加快壹佰医康养综合体项目建设。持续加强优质医疗服务供给,深化京廊中医药协同发展,推进安次区医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鼓楼中医院等交流沟通,促进全区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