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10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宫廷新造办”展“八绝”新魅力

日期:03-21
字号:
版面:第B01版:第五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景泰蓝

?国艺堂展厅

?明皇试马图插屏

?“宫廷新造办”燕京八绝非遗工坊。

“燕京八绝”为清康熙以来形成的以廊坊为核心产区的八种绝技,即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京绣八大皇室御用非遗技艺。我市是“燕京八绝”的重要传承地,为更好地展示和推广这些技艺,广阳区南汉村打造了“宫廷新造办”燕京八绝非遗工坊(以下简称“非遗工坊”),成为这些非遗技艺焕发新光彩的舞台。

近日,记者来到非遗工坊,一下子进入“燕京八绝”的世界。在这里,“燕京八绝”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与创新。

感受“燕京八绝”魅力

非遗工坊成立于2015年,2017年底,非遗工坊迁址到南汉村。目前,非遗工坊是河北省唯一一家展示“燕京八绝”作品的展馆,展示面积达800多平方米。走进其中,仿佛进入了连接古今的艺术殿堂。

景泰蓝以蓝釉为魂,铜丝作骨,经烈火淬炼,终成佳作;雕漆以时光为墨,一刀一刻皆藏岁月匠心;金漆镶嵌则是金彩交辉,奢华夺目……这里集中展示了以“燕京八绝”为主的40余项非遗项目,1000余件精美绝伦的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原创作品。

清康熙年间有清宫内务府造办处,专门制造皇家用品,造办处下设42作,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两百多名能工巧匠,逐渐形成了“京作”特色的“皇家工艺”。彼时,“燕京八绝”达到鼎盛。“我们叫宫廷新造办,初衷是为百姓造办、为人民造办,让过去紫禁城里的宫廷绝技,能够流传到百姓生活当中。”提及为何取名“宫廷新造办”,燕京八绝非遗工坊创始人邵荣伟打开了话匣子,“大家去故宫里面看什么?看的是明清两代的建筑和宫廷里以“燕京八绝”为首的文化作品。”

“燕京八绝”原属宫廷重器,非民间可得,以用料不菲、制作工艺繁杂细腻,器物精美华贵著称。邵荣伟随即讲起身旁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花丝镶嵌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马福良的作品《天坛》,“创作之初,马老师不仅搜集了大量资料,还实地考察,力求将天坛的每一处细节精准地呈现在作品中。《天坛》呈现在世人面前时,它已不仅是一件技艺高超的艺术品,更是一份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享受“燕京八绝”成果

走进非遗工坊的廊坊礼物展厅,邵荣伟正准备将100块“荣华富贵”大漆盘发给客户。“雕漆又称剔红,是一种以大漆为原料,在胎体上一层层涂堆到适当厚度,再进行加工雕刻的传统手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数十年如一日的非遗志愿者经历,让他对“燕京八绝”技艺烂熟于心。“生漆的调制需要反复推磨,磨的是物,推的是漆,其中显现的却是人的心性和对漆器的敬仰。”

脱胎漆器的茶盘、首饰盒、笔筒,百宝嵌的嫁妆盒、托盘、梳子,京绣的扇子、丝巾、插屏,玉雕的镯子、吊坠、手把件……廊坊礼物展厅内,精致的非遗文创产品极具吸引力,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匠人们的心血与智慧,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古老技艺的独特魅力。

清王朝灭亡后,清宫内务府造办处解散,工匠散落到北京及周边地区,特别是京畿廊坊,工匠众多,工种齐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工艺品外贸公司在廊坊多个郊县开办“燕京八绝”项目分厂,保存了“燕京八绝”的工匠和工艺。邵荣伟介绍,非遗工坊不仅是非遗产品展示,还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们一起积极探索非遗产品的当代发展路径。目前,已成功搭建起“燕京八绝”文创产品的全产业链条,围绕“燕京八绝”与“廊坊礼物”等主题,相继推出30多款非遗文创爆款产品,将传统非遗元素与现代生活需求巧妙融合,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韵味,又增添了时尚的气息,深受市场欢迎。

“我们围绕‘燕京八绝’打造的廊坊礼物系列产品,可以满足各年龄层人群礼赠亲朋的需求。”邵荣伟介绍,下一步,还要在线上推广廊坊礼物,争取让更多人知道廊坊有如此精美的工艺作品。

传播“燕京八绝”文化

非遗工坊是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交流推广、设计加工、制作销售和服务于一体,展现我市传统手工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平台。“廊坊的非遗项目就像志愿者一样,‘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很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手艺很好,但没有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非遗工坊就为大家提供了展示平台。大家的作品可以放到这里,有客户可以约到这里。”邵荣伟说,非遗工坊不是某个人的,而是廊坊所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他还经常在非遗工坊举办培训活动,邀请专业人士授课,教大家如何为作品拍照片、拍视频,如何在新媒体平台推广自己的手艺和产品。

非遗工坊的每一件作品,都有它背后的文化和故事。生动可爱的葫芦烙画都出自廊坊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小朋友们之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帮助这些特殊的孩子们长大后有一个好的就业方向,我请老师到学校教孩子们学习葫芦烙画手艺。”邵荣伟说,这个项目已开展5年,上课的孩子从最开始的十几位到现在的八十多位,技艺也得到很大提升。目前已参加过4次天津葫芦烙画大赛。

提及未来发展,邵荣伟表示,非遗工坊不仅要助力非遗技艺传承,更要为传统工艺美术事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下一步,将建一个更大的场馆,增设少儿研学等项目,继续深挖非遗内涵,不断创新发展模式,让更多人领略到“燕京八绝”等非遗项目的独特风采,为非遗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