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11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文史海岸立千山

日期:03-20
字号:
版面:第B01版:第五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根 高光强 摄(图文无关)

■孙永庆

浩瀚中华五千年文化,文史如大海一样深邃博大。能在文史大海里畅游的,一定是文字中的高手。我以为,作家郑千山就是一个敢于搏击苍茫大海的文史专家。

郑千山迷恋文史的研究和写作,毕业后干了几年医生后,便转行到云南日报社工作,在所编辑的报纸文史副刊“大观”“花甸”“读书”等版面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发表了许多文史方面的探讨文章。在文史方面的讨论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如“云南文庙起源何时?”“明代著名人物杨一清籍贯讨论”“大观楼长联作者是谁?”“钱南园祠堂所在地考证”“昆明龙泉古镇名人故居探访”“讲述顺城故事”等专题。在《云南日报》推出纪念人民音乐家聂耳一百周年诞辰专辑,刊登文章,与相关报纸呼应,共同呼吁重视昆明是聂耳的出生地(有全国小学教材把聂耳出生地误为玉溪)的重要性。2019年,在昆明市人民政府、昆明市文史馆等部门机构的再次呼吁下,该错误得以改正。文史研究和写作贵在真实,他就是利用自己的执着,让历史的本源得到了还原。

郑千山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写作、文史研究、国学讲座。他发起创办云岭大讲堂,到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传授文史知识,迄今已讲授中国文化系列讲座共三百余场。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雁语书香》中,就收有作者研究文史方面的随笔,如《译界“宝马”罗稷南 》《魂系天南》等,著名作家彭荆风在序言中曾说:“郑千山好读书又思想敏锐,他在这些短文中也就时见锋芒。”多年来,郑千山在文史研究和文学创作上实现双赢。

研究地方文史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要博览古今文史书籍,搜集当地的文史资料,通过梳理研究发现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人物和故事,再通过生花妙笔描述出来,纠正文史领域的错误认知,让读者真正了解历史上的一些人和一些事。

郑千山刚刚出版的《千山说荟》,让很多研究地方志的文史学者如获瑰宝。

阅读《千山说荟》,知道郑千山对文史着迷,是有着家庭的渊源。他的外公虽是数学家,但特喜欢文史,阅历丰富,爱和文史界朋友交往,如杨武之、吕澂、陈撄宁、巴金、卢剑波、方树梅等,经常和郑千山说起这些人和他们的事。外婆金琼英则讲述与周恩来、沈尹默、许寿裳、张若名、许广平、台静农、李霁野等人交往的故事。这样的家庭背景,加深了作者对文史研究的热爱和痴迷。他订阅了《新文学史料》《人物》《读书》《书法丛刊》等,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史料,如唐弢《晦庵书话》、姜德明《书边草》、杜渐《气海夜航》以及柳亚子、周作人、曹聚仁、周瘦鹏、刘大白、常风等人的书作,在旧书摊上搜集和购买了几乎完整的《云南文史丛刊》。中国古代的笔记、地方志、人物志等都成为他阅读和收藏的对象,文史中的精神血脉逐渐融入他的血脉之中。

郑千山为了使自己的视野更为开阔,还与著名文史学作家苏雪林、洛夫、张中行、汪静之、陈忠实、韩石山等保持联系与交流。在文史书籍的浸润下,在这些文史大家的影响下,郑千山养成了用史学家的眼光来审视研究课题,从文史资料和书籍中,打捞出云南历史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如帮助刘平章先生编辑出版了《刘文典的传闻轶事》,使刘文典研究逐渐成为全国瞩目的文史研究领域。

《千山说荟》集中展示了郑千山在文史研究与写作方面的成绩。千山“说荟”的系列文字,用濡满激情的笔墨,书写有情怀有意蕴的云南故事,如《从云南省立一中走出的共产党员》《苍雪执明末文坛之牛耳》《革命小英雄梁元斌之死》《鲁迅与云南籍共产党员》《“西南二士”聂耳天虚的莫逆之交》《春晖满城堪记取——聂耳的初恋》《杨青田与大同社、〈滇潮〉》《西南联大文化基因之谜》等等。这些随笔文字,凝结了作者多年来的写作经验,凝结了作者对随笔写作的理念,他曾在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溪山品茗》写道:“每个人的心灵境界都在笔端显露无遗。‘言为心声’,而笔墨的抒写是无言之言,纸上之声:这里或热烈,或寂寞;或实在,或空灵……这一切是从心灵出发,直抵天籁的精神之旅。”

直抵天籁的精神之旅,说得好!在郑千山《用生命书写多项传奇的郑易里》里,作者重点写了两件事:郑易里历尽千辛万苦,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翻译《资本论》,辗转多地,最终在重庆出版了首部全译本《资本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研究汉字计算机输入,奠定了电脑汉字形码理论体系,发明了“郑码”。郑易里用生命书写了多项传奇,他的这种精神会激励我们不断前行。

再看郑千山《丰富美丽神奇的三迤大地——著名人士眼中、笔下的生物多样性》,写著名植物科学画家曾孝濂先生创作两千多幅栩栩如生的植物科学画的一生。“一花一鸟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是曾孝濂先生的艺术追求。郑千山同样用笔墨描绘鲜活的生命,写出人物的精神境界,让读者感觉是在阅读人物的心路历程,走进了人物的精神家园。

正如云南省作家协会原主席晓雪先生在序言中所言:“读读千山‘情牵文史壮波澜’写的这些讲云南历史文化和人物故事的散文,作为昆明、云南的读者,会大大增强我们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学懂弄通和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重要要求也是很有帮助的。”明理、增信、崇德,读者也会喜欢这些文史随笔的。

读郑千山的文史作品,如同在大海里畅游,博学精深。游到岸边,又见到了一座座高山,奇峰叠翠,风景如画,那就是郑千山的伟岸。

(郑千山,中国传统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12年获“全国社科科普名家”称号。著有《雁语书香》《溪山品茗》《三迤人文》《千山之上》《悠长的尾音》《金刚般若的启示》《小灵通西部行·云南》等作品集多部。其中《小灵通西部行·云南》获全国优秀少儿图书一等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入选由中宣部等7部门向社会推荐的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