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满凤 通讯员 刘禹含)认真核验河长公示牌上的各项信息,沿河仔细查看河道两岸有无堆放垃圾,留意河流水体有无散发异味,观察水体颜色是否出现异常情况……近日,廊坊市、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三地河(湖)长办开展联合行动,对武廊交界段、通廊交界段河长履职情况进行深入检查,对河湖生态环境整治成效及河湖“清四乱”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实地巡查。
在老龙河武廊交界处的一座公路桥边,参加此次联合行动的工作人员发现水面漂浮着一些枯树枝、塑料袋等垃圾杂物。“我先拍照记录。”“我来通知属地河长,联系附近的环卫部门,尽快清理垃圾。”他们立刻开启现场办公模式,协调相关部门进行清理,同时对交界处有关河长履职内容进行沟通明确,通过完善管理机制、加强日常监管等方式,实现对界河长效管控,筑牢治理成果防线,有效防止类似问题反弹。
“像这种交界河道的垃圾问题,以前属地河长即使发现了,可能也不知道该如何协调处理,现在不一样了。”廊坊市河长办工作人员马欣华介绍,“通武廊”三地成功构建起一套全面且高效的协同治理体系,包括联合会商、联合巡查、联合防控等工作机制,并建立了紧密联动的协同模式。
2024年,我市分别与通州、武清签订《建立跨界河流“联席联巡联防联控”机制合作协议》。根据合作协议规定,三地每年适时召开联席会议,总结河长制工作经验,研究需要解决的跨界河湖管理保护问题;加强跨界河流水质监测数据共享,建立信息联系平台,对跨界水污染事件、非法放生、非法捕捞等违法违规行为及时互通、协同配合,高效开展问题处置;组织水利(务)、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公安、城管执法等多部门,(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