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琼 本报通讯员 王庭方
退休,对很多老年人来说,意味着职业生涯的结束,但其实,也可以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纪怀奉用“幸福”来评价自己的晚年生活。而追溯这份“幸福”的来源,离不开和谐圆满的家庭,以及蒸蒸日上的生活条件。但更多的,还是来自书桌前泼墨挥毫,自律、从容的生活态度。
1951年8月出生于廊坊市安次区的纪怀奉,是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创作研究员、廊坊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兼常务副秘书长,还是河北省楹联学会会员、廊坊市楹联学会理事。多年来,他主攻隶书秦简,兼学行草,书法和楹联作品在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2023年还被评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优秀会员。其书法作品成功入展2022年全国篆书、隶书、篆刻作品年展。
年逾七旬的纪怀奉入选国展的作品是一幅以明徐宏祖《游天都》为内容的6尺整幅书法作品。作品中,笔画刚劲有力又不失灵动,布局疏密得当,整体给人一种古朴而典雅的美感。每一个字仿佛都在诉说着他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和深刻理解。
一切兴趣,源于热爱;唯有热爱,不可辜负。回顾纪怀奉的书法之路,满是坚持与热爱的故事。退休后,他本可以选择悠闲惬意的退休生活,但他选择了到市老年大学学习书法。起初,他只是把书法当作一项爱好,用来打发时间、修身养性。可随着学习的深入,他逐渐被书法这门传统艺术的魅力所折服,逐渐也有了更高的追求。
在这条充满挑战的书法道路上,纪怀奉并非独自前行,他遇到了许多良师益友,他们的鼓励与指导成为他不断进步的动力。廊坊市首届书协主席高鸿源,在看到纪怀奉早期并不成熟的汉简作品时,就敏锐地发现了他的潜力,鼓励他坚持走下去。第二届书协主席刘以忠时常为纪怀奉指点迷津,叮嘱他积极投稿。市书协名誉主席尚林德更是循循善诱,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悉心指导他。中书协会员姚恩轩,不仅在笔法、结构等技巧上耐心讲解,还为他分享参赛的经验和心得……正是在这些老师的关怀下,纪怀奉坚定了在书法领域深耕的决心。
谈及自己的成功经验,纪怀奉认为,书法创作首先要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在内容上,要紧跟时代步伐,弘扬主旋律,发挥正能量;在形式上,让作品具有现代感和观赏性。比如,合理设计作品的留白、疏密关系,巧妙运用拼接技巧,使作品在整体布局上更加和谐美观。在书法本体上,则要扎实掌握传统技法,做到笔法精准、结构严谨。
纪怀奉常说:“只有把基础打牢了,作品才有底气。”纪怀奉深知,学习书法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提升自己的技艺,他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临帖和创作中,每天坚持练习,在临摹古人经典作品的过程中,不断揣摩笔法和神韵,力求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书法培训班,与同行们交流学习,拓宽自己的视野。辛勤的汗水终换来丰硕的果实。2019年获第五届全国老年书画大赛暨第二届全国毛体书法大赛三等奖。2020年篆书作品获河北省中老年书画大赛梅花金奖。2022年隶书(秦简)作品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年展。2024年,秦简作品《水经注》节选成功入围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
在市老年书画研究会,纪怀奉是一个大忙人,起草公众号、编辑《书画交流》报纸、为主题活动作品集撰写前言后记和参加相关公益活动等等。“作为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我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我必须有所担当,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多做推动廊坊文化发展的事,弘扬书法独特的艺术价值,以精品力作阐释中华文化、中原文化,尽自己的力量去回报社会。”纪怀奉说。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今年已经74岁了,我知道艺业无穷年,只要不停地飞,离心中的目标总会近一些……”纪怀奉为自己的书法艺术生涯描绘着浓墨重彩,更为广大老年书画爱好者树立了榜样。在这个充满活力的老年书画群体中,纪怀奉老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激励着更多的人在晚年生活中绽放光彩,以笔歌墨舞欢度属于自己的快乐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