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11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加强新时代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实践路径

日期:03-05
字号:
版面:第B02版:第六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高校作为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交汇点,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是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主阵地。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对推进民族复兴和强国战略意义重大。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家安全问题愈发突出。部分大学生国家安全知识匮乏,安全认知停留在军事、国土等传统安全领域,对生态、文化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缺少了解,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等与国家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知之较少,不清楚国家安全与个人安全的紧密联系。在互联网时代,一些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薄弱,过度追捧外来文化,对网络信息缺乏辨别能力,易随波逐流,甚至参与非法活动而不自知。调查显示,近九成的大学生用社交媒体分享生活,可能不经意间泄露个人或者学校、科研机构敏感信息,危害自身及国家科技安全。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家安全篇”,为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进入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总体国家安全观发表系列重要论述。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以来,高校密切关注国家安全教育,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教学内容上,侧重讲授政治、军事等传统安全,对生态、文化等非传统安全领域覆盖不足,且碎片化,不够全面和系统;教学方法上,以线下传统课堂的理论讲授为主,实践和线上教学环节薄弱,教学资源不够充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单一。此外,多数高校未将国家安全教育设为公共必修课,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匮乏,使得教学内容“蜻蜓点水”,流于形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高校开展国家安全教育须以“久久为功,善作善成”的韧劲,保持“滴水穿石、持续发力”的工作态势,确保教育成效落地生根。高校要按照《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明确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地位,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综合考虑与设计。

完善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为国家安全教育保驾护航。高校应健全国家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将其纳入必修课,涵盖各类安全领域,并结合不同专业开发针对性的国家安全教育课程,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专业需求。读懂用好教材是落实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高校在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的过程中,可定期举行国家安全教育的相关培训,与国家安全教育领域的专家和机构形成合作机制,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高质量转化,主动将国家安全的最新理论实践与学校特色相结合,打造特色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增强课程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拓宽教学内容。

强化数字技术赋能教学,创新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模式。高校可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展沉浸式教学,如模拟网络攻防、间谍窃密等情境,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将维护国家安全具象化。理论教学中,可通过专题讲座、学术研讨会等形式,推动课程的内涵式发展。实践教学中,结合国家安全相关的真实案例,开展模拟演练和应急训练,如防灾减灾、网络安全应急处理等,培养学生的实操和应对危机的能力。高校应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安全宣传和志愿服务,深化对国家安全的理解,培养自觉的安全行为。在国家安全教育日、烈士纪念日等特殊节日开展国家安全知识竞赛、主题演讲、拍摄情景剧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国家安全教育气氛。此外,还可通过校园广播、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发布与国家安全相关的信息和案例,开展网络互动,举办线上活动,常态化开展国家安全教育。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推进高校国家安全教育高质量发展。高校要注重师资的选拔与培训,通过引进具有国家安全领域专业背景的教师,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和备课研讨,定期邀请国家安全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安全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专题讲座,为师生提供最新的国家安全信息和专业指导。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平安是人民幸福的生命线。”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探究数字技术赋能教学改革新路径,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国家安全教育格局,推进高校国家安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贡献智慧力量。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百年大变局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研究”(SZ2023029)

作者简介:郑坤芳(1980-),女,河北曲阳人,讲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