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泃河水,承载着三河域内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神奇的故事传说。为了更深入的了解泃阳古八景之一“七渡晴澜”的悠久历史,我们要追溯历史文脉,讲好三河故事。
我在“春色满园,桃花盛开”的初春时节,来到了这赋有迷人和神秘色彩的官家古渡口“七渡晴瀾”。 站在这古渡口的岸边展眼望去,一下被眼前泛着粼粼波光的泃河水深深地吸引。钩沉历史,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发生在这里的一个个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和古老传说。
“七渡晴澜”就是现今环绕三河市区而过的泃河,旧时叫错河,又叫七渡河。古时候在这条河上距城东五里的地方,有一官家渡口,人称七渡。位于现在的错桥和小河沿的两个村子之间,有官船摆渡过往客商。这个渡口是从京师到三河再通往关外辽海的必经之地。秦始皇游幸秦皇岛,魏武帝曹操东征乌桓都曾从此渡口经过。
早在明朝的时候这里曾建过一座木桥,取名“草桥”。因年久失修,后来废弃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这座草桥被拆除了。据知情人说,在解放初期,草桥的水底下还残留着这座桥的木桩子。说到“草桥”还有这么一段古老的民间传说呢!
“草桥”的名字相传是曹操跟袁绍打仗时留下的。说的是曹操率领大军追赶败军袁绍到错河边上,袁军已鼠窜过河,曹操见天色已晚,命令军兵安营扎寨。饭后曹操走进中军大帐休息,忽然见一位紫衣老人,说自己是当地一小神,特来为民请命。“丞相只顾追敌,不顾百姓死活,这事有悖天理呀!”曹操闻听老人此言,满心狐疑,纳闷之余他机灵一下醒了,原来是南柯一梦。天一亮,心生狐疑的曹操披衣下床,来到帐外顺着大军走过的地方一看,田野里的庄稼和蔬菜,被踩踏得东倒西歪一片狼藉。他不由得勃然大怒,找来军兵一通训斥和惩治,随后叫官兵抬来银两,包赔了老百姓的损失。
就在当天夜里,紫衣老人感谢了曹操,一揖到地飘然而去。
天光大亮,军中先行官突然战马来报,说是泃河的河宽水急,大军被挡在河边,无法前进了。原来袁绍为防止曹操追赶,不但把附近的桥给拆了,把船给毁了,还把周边的树木砍倒,甚至连老百姓的房柁门板等凡是能搭桥的东西都一起给烧成了灰。曹操见状一时间心里非常着急,这时,忽然就见紫衣老人飘然走进大帐,面带笑容对曹操说:“丞相不要着急,让我来帮你。”
霎时就听大帐外狂风大作,哗哗下起了雨雪,大风把柴草都刮到河里,柴草一层一层淤积冻在一起,又厚又结实,在河上隆起一道高梗,横跨河面,犹如一座大桥。曹操顺利过河率领大军追赶袁绍残部去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给河边的小村起名草桥。草桥后来又更名为“错桥”。据三河县志记载:“明初立庄,因村东泃河上有一桥,村名始称草桥。后三河西关一牛姓在村附近立坟茔,村民认为牛吃草不吉利,便改称错桥。”
而“七渡”一直到清朝,这里仍有渡船。把渡口设在此地,据说不仅是东西交通之所需,更主要的是错河到此处河宽水阔,浪缓滩平,两岸地面平坦宽阔,利于船只车马停靠和货物存放。良好的地理环境,再加之官家对渡口的不断修缮建设,使得渡口上下水面清澈平缓,岸边绿草依依,垂柳婆娑,洁净干爽。每当太阳升起,微风轻拂,宽阔的水面就荡起五光十色的波澜,光彩夺目。水面上时而运货的商船扬帆而过,时而打鱼小舟张网船头,鱼鹰潜水争相捕鱼,岸边钓叟,悠闲自得。所有这一切,交织成一幅美丽的图画,“七渡晴澜”因此而得名。
民国年间三河县长曹桢有诗赞曰:
偶来七渡赏涟漪,白昼澜光入袖时。
钓客一蓑风浪静,游人双棹水云迟。
无边烟景寻诗好,如此江水入画宜。
深羡锦鳞游泳乐,世间荣辱不曾知。
观览着眼前的“七渡晴澜”美景,回味着发生在这里的古老故事传说,品读着故人的诗句,更觉韵味无穷……回过神来,就见有几位也在这里游历赏景的摄影师,被眼前的七渡美景所触动,纷纷举起了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美好的瞬间。同时,也让我由衷的感叹家乡景色的优美和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