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为盐亭县蒙子垭惜字坊,右图为四川盐亭县永泰镇字库塔。本报记者 谭国伦 摄
敬畏文字,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做学问的态度,我国有着尊崇文字的优良传统。对写过字的纸都是认真对待,而不是随意丢弃 ,在我国现存251座字库塔就是最好的证明。当文字纸积攒到一定程度,将字纸放入塔中烧为灰烬 ,将积攒的灰烬倒入江河,让文意随江河源远流长。——编者按
■开卷
我喜欢咬文嚼字,这与我长期从事的职业有关——语文教研员,可不就像耗子掉进了书箱,每天都要在语言文字里,揣摩、品味、咀嚼不已。
前段时间,我应邀给一所小学的孩子们做了一个讲座,题目是《乐与写作结缘》。结果,学校报道时,却把背景图片中的“乐与”,写成了“乐于”。我连忙与一位副校长做了沟通,学校立刻删了点击上千的帖子,重新进行了编辑。
过了几天,我把一篇散文投给了《长城文艺》。负责编辑的美华老师回了个信息,让我过段日子再提醒她一下。她说:“自己年纪大了,脑子一点也不靠不住了。”紧接着,她又发了个信息说:“我写的句子应该是靠不住了。结果多写了个不字,成了病句。编辑写错字,用病句,与官员贪腐,商人坑蒙,医生害命一样不可原谅。遵循职业规则,是为敬业;有业不敬,是为罪过……”
这条信息,令我十分感动。作为资深编辑,美华老师能把对语言文字的敬畏,提到如此的高度,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想起多年前,在一次京张作家助力申奥的座谈会上,彭俐老师说的一番话。他说自己对文字始终怀着敬畏之心,称自己始终是语言的仆人,谦卑地匍匐在文学的大山之下……正是这种对语言文字怀着朝圣一般敬畏的情感,才成就了一位大报编辑,成就了一位语言大师。
想起那些流传千古的佳句,以及与那些佳句一起流传的文坛佳话——贾岛的“推敲”,卢延让的“苦吟”,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
想想月下推门,有声,但仅仅是吱呀一声,短暂,喑哑,并不惊人。敲门则不同,声音响,且清晰,且得持续有声;且是在月色之下,静夜之中,寺庙之外。这一连串的砰砰砰,咚咚咚,是何等的猝不及防,何等的动魄惊心!
贾岛改“推”为“敲”,可谓用心良苦。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何尝不是用心至极。杜甫晚年写诗,说自己“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一个人“性僻”如此,更是千古奇绝!而正是这样的“性癖”,才成就了忧患一生的诗人,成就了千百年来,独领风骚的一代诗圣!
古人写诗,到了苦吟的地步,我们写文,是不是也该学习古人,用心琢磨,不厌其烦;苦苦推敲,反复修改呢?改文的过程,是“推敲”;而改文最理想的结果,正是求得“吟安”的佳境。须知,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
比之古人,我们对语言文字,往往是少了一份敬畏,多了一些随意。诸如作者写文章词不达意,甚至出现错字和病句的硬伤;演员把“忏悔”说成“千qian(平声)悔”,把“莘莘学子”,说成“辛辛学子”的笑话;明星为考生祝福频频出错,造成“现场翻车”的闹剧……凡此种种,都是对语言文字少了一份敬畏之心。
敬畏语言,怀着朝圣一般的心情——勤查字典,用心琢磨,反复推敲,认真修改,直至求得“吟安”,甚至抵达“惊人”的境界——如此,才不负我们这个民族悠久灿烂的语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