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
关于徐祯霞,有人说她高产,有人说她励志,但说得最多的是她通过写作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解决了工作问题,这在业界一直是一个传奇。
徐祯霞是我鲁迅文学院29届高研班上的同学。在鲁院的时候,我是副班长,她是宣传委员,交往甚多。因为我们都是姓徐,所以很快就熟络起来。
她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作家,原本写散文,和我一起拿了第八届冰心散文奖。她还爱好诗歌,这些年一直在默默创作,且作品不少。
时常见她朋友圈里更新作品,熟悉了,才知道,她的人生并不易,一步一步都是靠着自己的奋斗走过来的。她通过写作解决了工作,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在许多人看来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她却做到了,这又是让人敬佩和刮目相看。
近日,徐祯霞发来一部诗稿《春天的声音》,说即将出版,嘱我作个序。春天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声音呢?会跟2020年的这场席卷全球共同战“疫”有关系吗?或者是万物萌动最初始的声音?还是她自己生命的坚韧,永远的不屈不挠?无论怎样,春天的声音,它都应该是世间最美的声音。我抱着一份未知的好奇打开了这部诗稿。
《春天的声音》,诗集分为八部分:汶川印痕、生命静悟、清风流云、高山仰止、红尘冷暖、羁旅物语、家国情思、古韵新吟。我是重庆人,说到汶川,总觉得跟我是有着某种关系的,是一衣带水呢?还是曾经的互为一体呢?不论怎么说,汶川于我都是一个结,曾经的汶川大地震让我牵挂揪心到日夜难安。那是2008年的事了,那天我在一栋28层高楼午休,高楼摇晃不止,我和一批惊魂未定的同事从楼梯走下来,以为世界末日来了。
汶川地震,至今已逾十余年,而在那次地震中,徐祯霞就已经开始写诗了,这是我不曾想到的。在我的印象中,她一直是以一个散文家的形象而存在的。因为在鲁院,虽然她也会时不时地参加我们诗歌组的活动,但她是以散文成绩卓著被分在散文组里的,没想到她断断续续竟然写了200多首诗歌,这让我不得不相信滴水穿石的恒心。她说,她写的第一首诗《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就发表在2008年的《石家庄日报》“地震诗歌”专版上。而在汶川地震中,她不只写下这一首诗,而是一气写下了20多首诗,《只要生命还在》《活着真好》《阳光下的泪雨》《祝福汶川》等等诗作,很多首诗歌都发表了。
2008年,是徐祯霞在机关当临时工的第二年,那时,她的工资一个月只有500元。如果没有写作,她说估计自己已经易行去做别的营生了,毕竟生活需要柴米油盐酱醋茶。可是,这一脚踏上写作的道路,就再也没有停下来,并且作品一直在频频发表,基本上每年作品的发表量都在百余篇。她是在文字中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也是文字让她找到了与这个世界交流的窗口。她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竟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这反过来,又让她获得了巨大的能量和信心。十年中,她通过写作,先后换了五个单位,而每前进一步都是踏在前一步的成绩上的。从临时工,到公益性岗位,到差额财政拨款单位,再到全额财政拨款单位。最终,她来到了北京鲁迅文学院、加入了中国作协、入选陕西百名优秀文化艺术人才后,才最终被当地政府以特殊文化人才安排到了柞水县文化馆。难能可贵的是,一个女性作者,在每一次的社会重大事件中都没有缺席,在2020年春天,她又用诗歌对抗疫作了表达,讴歌了那些不计个人安危的白衣战士和抗疫勇士。
在这本诗集里,还有一个亮点,就是“高山仰止”,她在这一章节里写了屠呦呦、余光中、陈忠实、金庸以及霍金等等星辰般的人物,她用诗歌的方式写下了自己对这些重要历史人物的理解,以别样的角度解读他们或辉煌,或骄人,或悲壮的一生。
作为一个写诗多年的诗人,我还是希望文学能够具有普世情怀和观照精神。文学或如萤火虫,但只要有光亮,总会予人以指引,这是我在徐祯霞身上看到的光亮。
诗歌是文学圣殿上的明珠。但愿每一个诗人,都有诗歌一样优雅的人生。祝福徐祯霞,祝福天下所有爱诗的人。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