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11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灯花盛开

日期:02-24
字号:
版面:第B02版:第六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年在烟花的洗礼中悄然而逝,转眼又到了元宵佳节,过了元宵节,正月十六就是回娘家的日子。在我们乡下这一天有“放灯”和“请筷子神”的习俗。

母亲健在的时候,我们姐妹几个像各自成家的小燕子又飞回父母的身边,享受着团聚最幸福的时光。

说起“放灯”,我们放的不是孔明灯,也不是各式的灯笼,而是母亲用灯花纸剪成边长约一寸的正方形碎片,然后左手捏起,将食指从其中一个角伸至中间位置,右手捏住相对应的下边那个角,裹住左手食指迅速一捻,一盏盏洁白漂亮的“灯”犹如朵朵白梅绽放,迎接着春天的到来。随后把这些“灯”放到一个盒子里倒上食用油浸泡,这些“灯”一盏盏油光透亮,晶莹剔透如出水芙蓉。

到了傍晚,我端着那些灯花跟在母亲身后。母亲把它们分别放到屋外的窗台上、大门洞的墙根底下,还有大门后的石墩上、台阶两侧的石凳上以及院落里的每一个犄角旮旯里。随之,擦亮一根火柴,将那些灯统统点亮。一朵朵金色的梅花竞相吐艳,芬芳了每一个角落,此刻,母亲许下的愿望无疑是最美好的期盼,如同焰火般明丽。

我问母亲,放灯时许的啥愿,她笑而不答,只是说照亮每一个角落,是用来驱赶虫子、蝎子的。其实这个时候那些虫子,蝎子还在休眠,许是怕泄露了机密,说出来就不灵验了吧!

吃完晚饭,说是要请“筷子神”了。母亲将供在灶王边上的三双筷子恭恭敬敬地取来,和三姐神神秘秘地进了东屋,关上门。母亲知道我是不相信这些的,便嗔怪我说:”不要多嘴。”我站在一旁笑着点点头。三姐和母亲在土炕上盘腿而坐,每人手持三根筷子,将一根横在胸前,其余两根挡在两端,平行指向对方,六根筷子搭成了一个长方形。这时母亲念念有词地念叨着:“正月十六拜神灵,我请周公问事情,如果成你就搭个桥,不成你就张张弓。”所谓“搭桥”是两个人搭在一起的筷子,像桥一样隆起,“张弓”就是两个人对在一起的筷子向两边撇开了。他们问周公的问题,几乎都是关于农耕的事情,比如,问今年种哪几种农作物能丰收,如果两人的筷子分开了,问的那种作物就尽量少种或者不种,反之就要多种些。他们俩仔细的记住今年收什么,是大豆、高粱、玉米还是谷子、芝麻、棉花。

坐在西屋串门的邻居们,迫不及待地想听听这些信息,黑子嫂问:“大娘,快说说今年种什么庄稼好?”母亲笑着说:“今年大豆、高粱、玉米都收,只不过谷子、芝麻、棉花要种在沙性地并且地势较高的地块里。”又有人问:“大娘,今年几龙治水啊?”坐在一旁抽烟的父亲冷不丁插嘴道:“五龙治水,九牛耕田,一人分饼(丙)。”“雨水适中,风调雨顺,种啥啥都收,看来今年真是个好年景啊!”他激动地站起来接着说。大家坐在母亲的热炕头上说着笑着……好像从刚开春就一眼看到了秋收的盛景。有了希望才有奔头。人勤春早,大家鼓足干劲,等地气通了,一幅幅辛勤劳作的画卷,遍布在田园、山川、大江南北。“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情画意里,桑阴下学种瓜的那个少年或许就是曾经的我。

我心里暗暗思量,啥时候爸爸也讲起这些迷信来了?到后来才知道,是自己孤陋寡闻。父亲那不是迷信,也不是随口一说,而是依据老祖宗留下来的万年历即干支历推算而来的。原来由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两两相配,六十年一甲子,周而复始。

每年正月里的第一个辰日是初几就是几龙治水,辰代表龙,据说治水的龙越多,这个年份的降水越少,治水的龙越少,降雨量却大,意味着可能有沥涝灾害的发生。正如那句谚语:“龙多不下雨。”五龙治水恰到好处,这些都是祖先们积累的生活及农耕的宝贵经验,才得以流传下来。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这些往事已成为岁月中最珍贵的回忆!那是爸爸妈妈在贫穷年代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一朵朵灯花盛开,一桩桩美好回忆。人们以只争朝夕的步伐追求着心中的梦想。正月十六又叫大喜过望,意味着结果要比期盼的更加美好,未来的生活一定有我们始料不及的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