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是一门制作金银器物的传统工艺,由中国历史悠久的金属工艺发展而来,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代,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古人诗云“镂金像物艳于花,形美工精举世夸”,说的就是金银细工。
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用料珍奇,工艺繁复,是传统的宫廷工艺。一件金银细工作品要经过胎制造型、花丝成型,焊接、白矾清洗等系列程序后,再经过烧蓝、镀金银提亮,必要时再“镶宝”。其技艺的精髓在花丝,后期的烧蓝、镶嵌则起到画龙点睛的妙用。一块金、银,经过构思,在反复地敲打、锤炼过程中,最终成为巧夺天工的艺术品,绽放华美光彩。
“镂金错彩,璀璨古今。”近日,记者走进香河雅海工艺品有限公司,一位身材魁梧,浓眉方脸的男子正伏案勾勒新款艺术摆件图案,他将散发着中国传统魅力的金银细工制品展现于世界艺术舞台,并获得诸多荣誉,他就是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钳海强。
从耳濡目染到用心传承
1970年,钳屯花丝厂乡办企业成立,钳海强的父亲钳德是第一任厂长。“我从小在祖父和父亲的启发下接触金银细工技艺,对这个行当非常感兴趣。初中毕业后,正式开始跟父亲学习金银细工。”钳海强回忆,学习之初,父亲对他要求很严格,作品稍有差池就要重新做,他付出的努力比其他师兄弟要多得多。
“为满足客户需求,我们经常要设计新造型的摆件,在制作新造型的过程,还要不断探索、不断尝试、不断创新,有时一个步骤要做上十几次、几十次才能达到效果。”钳海强说,由于长年累月地低头工作,他的颈椎、腰椎早落下了病根,但工匠精神就是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为什么艺术品一定要手工做,而不是用机器?因为只有手工做的艺术品,才有生命力和灵魂。每一个匠人制作时,都要把设计人所要表达的精神和灵魂注入作品中,让作品活起来。”三十几年来,钳海强经过不懈努力,掌握了金银细工的制作工序,并坚守这份传统手艺。即便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打造一对2厘米的花丝耳坠,也要3天时间。1996年,钳海强成立了以金银细工制作技艺为核心的公司,致力将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发扬光大。
从辛苦付出到潜心创作
一块金、银,经钳海强巧妙构思,反复制作,幻化为巧夺天工的艺术品,要经过掐、攒、填、焊四道大的工艺流程,而每道工序细分起来又是千变万化。其中,攒活和焊活是最难的。焊接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每个时间段的温度,稍有差池,就可能导致焊接不上或整个作品作废,这就需要人与火的完美配合。
玲珑如意珍珠宝塔、太平有象、双龙莲叶瓶、摇钱树……走进钳海强的作品展览室,展架上的作品造型上轻与重、疏与密相呼应,装饰上点面结合、疏密搭配,典雅华贵,炫彩夺目。多年来,钳海强通过构图造型和融合设计等艺术手段,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造诣,专注于金银细工技艺的传承和创新,独辟蹊径,产品全部镂空。2016年,在第二届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上,他参展的作品“蒜瓶”被主办方作为宣传画册封面采用。他制作的花丝摆件双龙莲叶瓶,2020年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百花杯”金奖。
近年来,令钳海强最满意的作品要数大气端庄的滕王阁模型了,每次外出参展,都甚是引人注目。“滕王阁”主体建筑叠至四层,为重檐歇山式大屋顶,长1.8米、宽1.7米、高1.6米,共有门窗320扇,整体造型风格及局部的屋檐、椽子、拱、柱头、立柱、横匾等严格按照宋代《营造法式》制作。“滕王阁模型结构复杂,制作难度大,采用了金银细工的錾刻、花丝镶嵌、银蓝等传统技艺,共使用158公斤白银,历时5年完成。画图、下料、截段、组装等十余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他表示,制作滕王阁模型目的是用独特的金银细工技艺展现中国古建筑之美。
从走近大众到广招徒工
为熟练掌握每一环工艺,当年钳海强经常是泡在车间,没日没夜地练习。这段积累与沉淀的过程,都是对自我认知的拓宽,对专业技能的升华。如同滴水穿石,日复一日的坚持,他不仅熟练掌握了金银细工的每一道工序精髓,尝试着自己设计构图新品,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如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了既符合时代气息又不失古典韵味的作品,比如胸针、耳饰、首饰盒、花插等。“古代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原品都是国家级文物,大都珍藏在国家级博物馆。”他说,元明清时代,金银细工制品是重要的皇家礼品和宫廷日用品,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来,金银细工制品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而今,它已成为人们高尚生活品质的象征。
“金银细工制品对学艺人的体力和智力都有一定的要求,拥有一定体力和智力的人,也至少要学上一两年才能上手。”钳海强表示,金银细工制品不仅耗时长、用料昂贵,而且工艺复杂、涉及面广,非常考验手艺人对传统技艺的理解和掌握。他积极培养年轻一代工匠,将自己的技艺与经验无私地传授给他们。为此,他建立了专业工厂,开办了培训班,以师带徒的方式对金银细工制作技艺进行传承和保护;参加各种非遗展演活动,展示各种精品,让更多的群众了解金银细工制作技艺。
“金银细工的市场前景很好,但比较缺乏年轻人的认可,一旦遇到真正喜欢的,一定能够有所建树。”钳海强表示,他将继续在这条技艺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让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