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实行柔性执法,推行轻微违法“首违不罚、包容免罚”,动态调整包容免罚清单379项。集约升级12368诉服热线,开辟涉企案件绿色通道,优化司法服务窗口。开展“司法入企体检”活动,“面对面”摸清企业需求,提出司法解决方案,采纳率达98%。搭建“企业说事法院解题”平台,为30家企业解决115项涉法问题。
极惠扶持,要素环境更加用心贴心。大力实施企业上市苗圃培育工程,全市新增报审企业2家、新增辅导期企业1家,新增上市企业1家,位居全省第一。实施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推进供地、服务、监管模式改革,开展产业用地弹性供应,鼓励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等新型土地供应制度。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强化普惠金融服务,截至2024年12月末,全市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1%。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为3.6万家单位减轻失业保险费负担3.7亿元,惠及56.1万人;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1亿元,惠及1.8万家企业、31.37万人。
极优完善,信用环境更加守信践诺。根据国家公共信用和地理空间信息中心发布的2024年12月份城市综合信用指数排名,2024年,我市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中月平均排名第一。积极推进“信用修复高效完成一件事”,在市、县两级政务服务大厅设置信用修复综窗,实现信用修复线下“只进一门”、线上“一网通办”,指导帮助近四成失信主体退出清单。同时,将企业信用嵌入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等应用场景,助推守信企业优先享受“容缺受理”“承诺即许可”等优惠政策。在安全生产、文化旅游、消防安全等重点领域205项行政执法事项运用信用评价结果,对企业实施差异化监管,对守信企业降低抽查比例、减少检查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