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艺术研究所 张佳
近年来,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新布局下,廊坊不断深挖地域优质文化资源,融合利用现代戏剧与传统戏曲资源,全力打造“戏旅之城”文化品牌。
廊坊自古以来位于京畿之地,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戏曲艺术历史积淀深厚,剧种多样性突出,戏曲名家亦呈现本土孵化、辐射京津的特点。境内也已基本形成专业剧场+公共设施+文旅地标等多体驱动的文旅空间网络,构成发展多类型、集群化戏旅融合产业的重要实体。
廊坊戏曲融合文旅发展也面临现实困境。一是文化传承之困,戏曲专业院团缺失、人才断档及传承机制缺位、小剧种逐渐危亡等,难以产出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二是产业创新之急,戏曲与当前文化事业资源与文旅产业项目融合形式单一,带来文旅联动的缺位。应考虑政策赋能、提升传统戏曲本体价值、优化文旅场景化再造等系统工程,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效能的共生共赢。
一、政策赋能:顶层设计与资金精准化
1.借助国家大战略规划发展。借助“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国家文化公园”等国家战略,谋划探索京津冀资源共享与品牌共建,将廊坊打造为戏曲文化中转站。可考虑与北京京剧、天津曲艺形成差异化互补,推出“京津冀戏曲文化走廊”,吸引三地游客跨区域体验。联合京津冀戏曲院团、文旅部门,共同策划“戏曲文化节”“非遗展演周”等品牌活动,共享演出资源、宣传渠道,形成常态化活动机制,以带动戏曲旅游经济发展。
2.地方专项扶持政策优化。一是建议设立戏曲文旅专项基金与税收优惠机制,谋篇布局新型戏曲演艺空间、戏曲主题公园、戏曲专题展览、戏曲研学游、数字戏曲应用场景搭建、戏曲衍生产业开发等路径设计,激励全市文化企事业单位探索戏曲文旅发展新形式、新业态。二是尝试运用常态化戏曲专项惠民消费券与文旅年票制度,设置戏曲演出及消费品融合比例,将廊坊传统戏曲引入人们日常消费场景及消费习惯,培养新的戏曲存活生态及观众群体。
二、传统戏曲本体价值强化:变“输血”为“造血”
1.剧种保护与创新剧目开发。一是出台振兴戏曲发展政策,将传统戏曲发展工作与地方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相关工作绩效等同考核,做好大剧种创新发展、小剧种传统继承。二是设立廊坊市艺术基金,系统布局剧目创作、舞台演出、文化交流、展览展示等专项领域,聚焦传统戏曲剧目建设关键要素,引入资金投入与评估督导等动态监管机制,借此活跃全市剧院团剧目创作。
2.全系统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戏曲艺术人才不仅包括基础的表演性人才,也涵盖编剧、导演、音乐、舞台美术以及文化传播、理论研究等领域人才。制定传统戏曲剧院团与当地专业戏曲艺术院校的人才合作培养计划,“订单式”培养特色、急需的各剧种后备人才;尝试联合京津冀区域内专业院团体及艺术学校,精准提升跨区域流布剧种人才水平,避免不同剧种同质化发展。以此内外协同发力,形成周期性、全序列的戏曲艺术人才培养机制。
3.市场化发展路径的积极探索。传统戏曲剧院团要坚持商业化发展探索,创作适应现代文娱市场、符合时代价值观及迎合现代年轻观众审美需求的戏曲产品。利用门票收入、文创产品、品牌合作等商业模式,增强传统戏曲“自我造血”能力。
三、文旅场景嵌入:空间叙事与体验升级
1.“轻量化戏曲+”微文旅产品开发
一是探索与现有文旅事业、产业融合的轻量化改造。联合全市各级文化馆、博物馆、名人纪念馆等,开展系列讲座、主题展览等,丰富文旅事业内容供给。二是充分利用京津冀大数据产业优势,谋划建设戏曲艺术数字博物馆,开发数字产品、创造沉浸式体验等,增强戏曲艺术欣赏在场性和游客体验感。三是创新戏曲与其他文化产业融合,研发戏曲衍生品等微文旅产品,如固安纸雕戏曲元素台历、戏曲刀枪把子冰箱贴等。
2.主题化旅游动线与沉浸式体验设计
设计以戏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线路、研学路线,将剧种发源地、表演场所、文化展馆、戏曲学校、戏曲产业基地等串联,如整合香河博物馆、西路评剧传习所、“运河上的戏曲长廊”、第一城“戏曲盲盒市集”“戏曲主题夜游”等项目为一体的“评剧之乡香河游”;联通李兰亭纪念馆、“三义斋”戏曲靴鞋厂、李少春纪念馆与大剧院等的“戏曲武生文化之旅”。升级各类型文旅项目,开发新型演艺空间。应用VR、AR等技术,改编经典或新创剧目,打造戏曲沉浸式体验场景,让游客走进当地故事、历史瞬间,身临其境感受戏曲魅力、廊坊文化。如香河第一城聆听皇家故事、运河文化公园沿线感受“漕运往事”等。
在文旅深度融合的时代语境下,廊坊“戏旅之城”的构建既是对传统戏曲当代价值的重估,也是对城市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在保护与创新的动态平衡中,优化本体价值提升与深度参与文旅场域的双向适配,方能真正实现戏曲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文旅产业的价值跃升。
本文为2024年度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传统戏曲助力文旅融合深度发展研究”最终成果。
课题编号:2024104
课题组成员:张佳 景娟荣 辛林倚 刘凤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