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12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码”上刹住公务接待“吃喝风”

日期:02-21
字号:
版面:第A04版:第四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扫码自费吃食堂,不安排、不陪同。如今,公务餐有了新吃法——据报道,近年来,四川、江西、浙江等地推行公务接待“扫码用餐”,公务人员出公差就餐,不需要开具公函,只需到机关食堂扫码付费,从源头破除基层公务接待的不正之风,刹住“舌尖上的腐败和浪费”,把基层干部从接待负担中解脱出来。

工人日报:公务接待“扫码用餐”,期待新举措释放多重效应

从四川资阳的“资政餐”平台,到浙江衢州的“公务餐”应用;从湖南郴州的“一卡通”,到江西修水的“智慧食堂”,这项工作的名称虽然不同,但都对接待事项、接待场所、支付方式等进行了明确限定,将过去“谁家接待、谁家出钱”转变为“接待谁、谁出钱”。而且,通过扫码,用餐时间、人员、定位信息等都被系统精准记录,可供监管部门调取比对。不难想象,通过这样的举措,更多基层干部将从接待活动中“脱身”,更多财政资金也将被节约出来。

公务餐的新吃法,体现出相关地方探索创新公务接待监督手段的不懈努力,也传递出让公务接待走到阳光下、用政府部门过“紧日子”换来百姓过“好日子”的鲜明信号。

公务接待“扫码用餐”在网络上吸引了大量关注和点赞。这背后是公众对“一餐饭”的小变革撬动行政作风大转变的期待,是对职能部门从“粗放式管理”转向“精细化治理”的认可,也是对公权力在阳光下持续规范运行的企盼。某种角度上说,每一次刀刃向内的改革,都是一节提升群众对职能部门满意度的阶梯,也是信心、信赖的累积。

河南日报:“扫码用餐”催生公务接待新风

传统公务接待,上级调研要陪餐,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宴席标准层层加码,财政资金悄悄流失;虚假报销、“吃公函”等暗箱操作屡禁不止,这些积弊加重基层负担。如今,采用扫码用餐,1部手机、1个二维码,看似简单的技术工具,正在努力实现为基层减负、为财政节流、为作风正名。

公务接待“扫码用餐”,机关食堂成为统一用餐点,手机扫码支付取代流程复杂的纸质公函,后台系统实时记录用餐时间、地点和金额。这一改革看似是技术赋能,实则是权力运行逻辑的重构:标准透明化、流程数字化、监督全程化。让每一笔餐费都“晒”在系统里,虚报冒领、超标消费无处遁形。通过数据比对,可精准识别“吃而不付、付少吃多”的违规行为,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成为制度的刚性约束。

当然,改革仍需警惕“新瓶装旧酒”问题。个别地方用变相提高食堂餐标的方式,让“扫码用餐”变了味。防治“舌尖上的腐败和浪费”,必须坚持动态优化,扩大数据监管范围,严查“精致走账”等变异问题,完善反馈机制,倾听基层干部与群众的声音,只有将技术、制度与文化生态深度融合,才能形成遏制不正之风的合力。

湖南日报:让“舌尖腐败”无从张口

虽然从理论到实践,已经证明公务接待“扫码用餐”是遏制违规接待的有效手段,但不等于实行此项改革后,大吃大喝等违规问题就会彻底消失。例如,某些人可能通过“扫码用餐”做做样子,再换个隐蔽的场所接受豪华宴请。不久前,有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地方少数领导干部违规吃喝现象依然存在,但更加隐蔽,其中农家小院、烟酒茶店成隐秘吃喝场所。而豪华宴请的花费有的通过暗门报销,有的让企业买单,这都会架空公务接待“扫码用餐”。

因此,在推行公务接待“扫码用餐”之外,其他监督治理手段同样不能松劲。比如,鼓励群众监督违规公务接待活动,是永久治理手段之一;对公权力加强监督制约,也是遏制官员大吃大喝的根本之策。虽然某些公务接待活动变得越来越隐蔽,但群众监督无处不在,而且大吃大喝之后一般有利益交换,这需要加强权力监督。

包括公务接待“扫码用餐”在内的改革新举措都值得肯定,是相关地方积极作为的体现。但不能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某一种改革措施上,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隐蔽宴请、企业宴请等变相违规接待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