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达11.5万亿元
日期:02-21
■
■
2024年,京津冀三地GDP增速分别达到5.2%、5.1%、5.4%,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作用进一步显现
三地完善体制机制,以“创新链”打通“产业链”,激活“发展链”,完善“生态链”,增强“一核”辐射带动作用,深化协同创新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共同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局面
三地坚持目标同向、措施一体,区域发展跑出“加速度”,产业协同迈上“新台阶”。京津冀优势互补、相互支撑已经成为“主旋律”,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强引擎”。三地着力解难点、疏堵点、去痛点,交通一体化持续向纵深拓展
河北日报讯(记者 曹智)从2月20日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在北京召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11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获悉,11年来,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2024年区域经济总量达到11.5万亿元。京津冀三地牢牢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推动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两翼”联动发展,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全面提速,重点领域协同发展亮点纷呈,重点区域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三地优势互补、相互赋能,京津冀协同发展呈现新气象。2024年,京津冀三地GDP增速分别达到5.2%、5.1%、5.4%,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作用进一步显现。
三地完善体制机制,以“创新链”打通“产业链”,激活“发展链”,完善“生态链”,增强“一核”辐射带动作用,深化协同创新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共同打造了生机勃勃的京津冀协同创新局面。
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0多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840多亿元,年均增长率25%。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由2013年的3500多家增长到2024年的1万多家。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设立仅一年,就促成了34个重大项目落地、120余项产学研合作开花结果,京津冀协同创新驶入“快车道”。
三地坚持目标同向、措施一体,区域发展跑出“加速度”,产业协同迈上“新台阶”。三地全部工业增加值由2013年的1.7万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2.66万亿元。京津冀优势互补、相互支撑已经成为“主旋律”,三地共建的“六链五群”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强引擎”,以钢铁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跃级焕新,钢铁行业国家绿色工厂、卓越级智能工厂数量全国第一;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快速增长,京津冀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业营业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高于长三角,算力指数排名全国第一。
三地着力解难点、疏堵点、去痛点,交通一体化持续向纵深拓展。北京通州东夏园枢纽投运,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主体基本完工。厂通路全线通车,大厂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通行时间缩短约30分钟,缓解周边区域交通拥堵状况。石小路、轨道交通平谷线建设加快推进。京蔚高速全线贯通,打开了北京通往河北的“西大门”。“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城际联络线一期、津兴城际二期2个项目建成投用,大兴机场区域铁路网络进一步加密,廊坊至大兴机场实现快速通达。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