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正月十五,春节就算过完了,在农村就是开启农时。农时以春节后的正月二十五“打囤”为启。美好的希冀以粮食满仓为美好一年愿望,人们开始一年的忙碌。
在文安老家一带,“打囤”的准备要从正月十四开始。每到正月十四,母亲会“蒸刺猬”。
别看小小的刺猬,形象不佳,浑身带刺,但在中国的民间却是寓意美好。在自然界中,刺猬还有着预知自然灾害的作用。别看它小小的身体,如果发现自然灾害例如地震它们就会反应不寻常,让人预感肯定有事情要发生。所以人们把遇见刺猬视为吉祥。
在民间,人们把刺猬称为吉祥物。还有的地区节日的时候做馒头会把馒头做成刺猬的形状,在上面印个元宝,表示招财进宝的寓意。
说“蒸刺猬”其实就是用发好的面,做面食。把面揉好压扁,里面放上几颗枣或者放上一点豆馅,再加工团成椭圆的形状,犹如一个刺猬的身体。在最前边捏出一个尖,用剪刀剪出一个小口,是刺猬的嘴,嘴里放上一条用枣子剪成的小细条,红红的,就像是刺猬的舌头。然后面团的顶端剪出两个犄角,面团的身上用剪刀剪出一排排的刺。最后在前端的左右两侧放上两颗黑豆,在后端也放上一颗黑豆,那便是刺猬的眼睛和屁股,很神似。童年的时候,看着母亲蒸刺猬,还会蒸小猪、鱼、钱龙、柴火垛、元宝,很是栩栩如生,让人欢喜。但这些当时都是不让吃的,得等到正月二十五“打囤”以后才可以吃。
正月二十五“打囤”,那于母亲是很有仪式感的日子。早早起来,一定要早,母亲说越早来年日子越好过。母亲会在院门外放上一挂鞭炮,然后从火炕的炕洞里掏出一些草灰,在院子里用草灰划上几个大大的圆圈,在圆圈的正中央,放上一块砖,砖下边放上钱或者豆子,或者麦子等不同的农作物。每块砖上,放上一个蒸好的刺猬。圆圈代表粮囤,囤里有钱有粮,刺猬的使命就是守护这些于农民来说的宝贝。早起“打囤”,预示勤劳肯干,就会有好日子,丰衣足食,又有刺猬保佑、守护,来年定会有好年景。那是一种朴素的希望,简单而美好。
那些蒸好的刺猬、鱼、钱龙、小猪、元宝等等完成使命,接下来的日子,我们上学的早上就成为变着花样的早餐。在那个每天都吃玉米饼子的时光里,这无疑就是美味。不用热,那时的面,都是自家碾的,好吃。虽然是凉的,但咬下去,每一口豆馅或者红枣,都细甜细甜,回味无穷。年俗,美好,就在心间。
母亲的年,仪式感满满。初一的饺子,初二的盒子,十四的刺猬,十五的元宵,二十五的“打囤”,二月二的煎饼。从年前就忙碌准备,有条不紊,那些日子纷至沓来,每过几天就会有个惊喜。喜欢看母亲为了每个节日庆祝,欢喜而畅快。
有些风俗,历久弥新,无论经过多少的时光变迁,都不曾改变。它教会我们不忘本,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努力,勤奋,守护。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勤劳肯干,尽其所能,取长补短,守护成绩,享受人生。
每一个幸福的日子都值得纪念,每一个美好的节日都应该有仪式感。“春风伴我度华年,我携春风岁岁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