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12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经纬线”展“格律美”

日期:02-19
字号:
版面:第A04版:第四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周子华正在编织宫毯。

周子华宫毯作品。

周子华正在指导工作人员宫毯制作技巧。

周子华宫毯作品《千里江山》。

本报记者 张欢 陈童 文/图

“一张完整的宫毯要经过纺毛、染色、放大样稿、织作、平、洗、片、剪、整修等数十道工序手工制作完成。”近日,文安县孙氏镇五村华盛宫毯坊里,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遗项目宫毯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周子华正与匠人们一起制作宫毯、脚垫、挂饰等,一派繁忙景象。宫毯纵横交错的经纬线,尽显宫廷气派和格律之美。

宫毯,又称“官坊毯”,是富有宫廷特色的手工艺纺织品,唐代时初具雏形。因其结织坚牢、毯面柔软、图案精美,深得皇家青睐,在乾隆年间跻身宫廷上等藏品,与花丝镶嵌、金漆镶嵌、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和京绣并称为“燕京八绝”。

研习技艺

匠人讲究尽一生毕一事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宫毯制作技艺传入河北省文安县,自此,这项传统技艺便开始在文安县生根发芽。

周子华介绍,早年,其父亲周振芳曾担任村办地毯厂厂长。1980年,周振芳承包了厂子,把设备搬进家里,开了一个家庭作坊。当时,附近一带有很多宫毯作坊,仅他们村就有二十余家。

周子华从小跟随父亲学习该技艺。中学毕业后,他拜宫毯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赵法成为师,刻苦学习这门手艺。学成归来,周子华从父亲手中接下家业。1999年,他购置了土地,把家庭作坊改为地毯厂,扩大了企业规模。2007年,周子华改制成立了地毯公司。

周子华介绍,宫毯制作技艺考究、过程复杂,采用青海、西宁优质羊毛、新西兰的羊毛或者蚕桑丝手工织造而成,宫毯以传统图案著称,融中国绘画、刺绣、织锦、建筑装饰艺术于一体,体现出典型的宫廷文化特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机织宫毯大量出现,给手工宫毯带来很大冲击,效益滑坡,技师大量流失。”周子华说,手工宫毯最辉煌的时候,他们村40岁以上的人都会织毯子,村里有十几家地毯作坊,后来其它作坊纷纷转行,但他选择坚守这门技艺。

“我对宫毯有一种感情,每完成一件作品特别有成就感。”在周子华看来,制作宫毯不仅是生意,更是一种文化,匠人要尽一生,毕一事。

制作精良

他把宫毯“铺”进人民大会堂

在周子华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宫毯生产车间。此时,空旷的车间十分安静,只听到匠人手指拉动绒线发出的“嘣嘣”声。在一架手工织毯机前,密密麻麻、从上至下排列的都是经线,匠人要通过不同颜色的纬线和八字扣的组合,构成复杂的图样,形成宫毯结构。

“一平方米的宫毯要编十万多个八字扣,一个熟练的匠人加班加点干十多天才能完成。时间久了,眼睛、手、颈部特别累,年龄越大越吃不消。”周子华说,“宫毯图案融绘画、刺绣、织锦、建筑装饰艺术于一体,经、纬线交错的布局呈现出一种环抱、对称和中心规整的美感。我喜欢这门手艺,每次完成一件作品,就很有成就感。”

宫毯制作精良,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社会价值。2016年,宫毯织造技艺入选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前,我国的宫毯大多用于出口,生意很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宫毯行业进入全盛时期。”周子华说,那时,他和匠人们把宫毯“铺”进了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国家大剧院等地。如今,随着机织地毯的出现,手工制作的宫毯受到很大影响,孙氏镇原有的几家宫毯厂纷纷倒闭,匠人大量流失,周子华咬牙坚持下来,他的公司成了当地宫毯制作技艺最后的保留地,却面临着生存和传承这两个难题。

世代接力

让非遗焕发新生机

看到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在网络平台展示“非遗”之美,五十多岁的周子华也赶起了时髦。“希望借助直播平台,让更多人看到宫毯的美。”周子华表示,他会一直在网上讲述宫毯织造的历史和故事,愿意用一生的时间来传承发扬这门古老技艺。

面对困境,周子华一方面坚守传统宫毯样式,一方面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宫毯。在周子华的带动下,他的儿子、女儿也成为宫毯匠人,走上了传承之路。

“我们正在恢复植物染色工艺,打造绿色环保的精品宫毯。植物染色工序复杂、成本高,但染出来的绒线色泽柔和、鲜艳、色牢度高,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周子华介绍。

发展宫毯文化旅游,一直是周子华的梦想。2015年,他建立了华盛地毯艺术馆,2019年又建立了宫毯传习所,展示了他制作、收藏的宫毯和宫毯资料。游人可以免费参观,并体验宫毯织造过程。在周子华看来,宫毯不仅是一门手艺,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他努力让这项非遗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