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是最美最凝练的语言艺术表现形式,也刻画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与气质,更是中华民族历史与文明的见证者。
柳成林先生擅长格律诗词的填写,《林溪步月》将其几年来的诗词创作辑录成集,如一幅幅徐徐展开的古韵丹青,在格律诗词的天地中勾勒出一方静谧而深邃的精神之境,于平仄韵律间尽显传统诗词的典雅风姿与当代文人的情致胸怀。
韵律谨严,传承古风
格律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现代人创作格律诗词,是对传统文化中诗词形式与韵律规则的传承。
诗词集中,运用的词牌非常丰富,格律谨严,平仄对仗工稳自然,诗句朗朗上口的音韵美感,更将汉语文字的音乐性发挥到极致,彰显传统文化的醇厚底蕴。仅看《卜算子·浅夏》可见一斑,这首词很巧妙——“浅夏满庭芳,闲奏清平乐。犹梦丛间蝶恋花,冉冉云中雀。曾探玉楼春,今赏西江月。但愿归田乐饮时,畅醉乡春夜。”
每一句当中都含一个词牌——满庭芳、清平乐、蝶恋花、冉冉云、玉楼春、西江月……通过词牌的灵活运用,将汉语言的凝练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整部诗词集中,各种词牌填写更是不胜枚举。长短句、用韵、字数、平仄、对仗,极其严谨,可以看作现代人学习填写古诗词的“范本”。这种对格律的坚守,是向诗词传统的致敬,在传承中延续着古典诗词的形式之美,让古老的格律在当代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意境悠远,情寄山水
中国古典诗词蕴含独特的审美观念,如意境美、含蓄美等。现代人写的格律诗词,能够运用优美的语言和意象,营造出深远的意境,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弘扬了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
柳成林先生深谙诗词意境营造之妙,其笔下的林岸、山川、桥畔、长河、古城、月色、烟霞皆为情之载体。
“绿柳轻柔,碧波浩瀚,归舟闲泊长河岸。蒹葭风舞戏浮鸥,渔歌唱彻斜阳灿。荷韵悠悠,金堤漫漫,清香一缕农家院。柴扉夕暮为谁开,盈杯静待知音见。”(《踏莎行·盼》)
作者热爱家乡故土,对大清河的缱绻之情,犹如故人、恋人一般,河岸风貌和典型的植被、鸟禽,好像刻进了他的审美基因。不经意间,诗人都会以细腻笔触勾勒出或清幽空灵或美妙旷远或温馨亲切的画境。碧波归舟、蒹葭绿柳、渔歌鸟鸣,一幅幅动静相生、闲适淡雅的画面跃然纸上,其间更蕴含着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内心的宁静淡泊。
“古曲新词轻叹,汉唐风骨抒怀。一壶老酒煮尘埃,岁月流云天外。携梦远山近水,寄兴歌榭琴台。人生自有好安排,任我纵情豪迈。”(《西江月·人生岁月》)借景抒情,将人生感悟、世事哲思融入山水意境,使读者于诗意流淌中,寻得心灵的栖息之所,共鸣于自然与心灵交织的情感弦音,体会到传统诗词以景寓情、情景交融的审美意趣。
言为心声,古今交融
《林溪步月》并非一味沉浸于古典的旧梦,在传统格律与古典意境的基石上,亦能听到时代脉搏的跳动。部分诗作于题材或意象选取上,悄然融入现代元素,在繁华都市的繁忙喧闹、灯红酒绿与宁静山林的眷恋向往间,映照出当代人在现代生活节奏下对精神原乡的追寻。例如:“暮沉沉,星灿灿。月映霓虹,月映霓虹绽。车水马龙喧夜半。满目繁华,满目繁华乱”;(《苏幕遮·夜咏》)再如:“工余饭后,乡邻紧凑,团坐更深时候。油灯一盏亮人心,共同享,情深意厚。东家土豆,西家莲藕,闹饮三杯老酒。而今一去各东西,每思忆,泪沾衣袖。”(《鹊桥仙》)
这种古今交融的尝试,为格律诗词这一古老文体注入新鲜血液,拓展了传统诗词的表现边界,使其在新时代语境中拥有更广阔的表意空间,展现出传统诗词与时俱进、承载当代情思的可塑性与适应性。
柳成林先生的《林溪步月》以其精严格律、幽美意境与时代气息,在格律诗词的传承与创新之途留下独特足迹,宛如林溪畔的熠熠月光,照亮了诗词文化传承发展的蜿蜒小径,引领读者在古典韵律与现代情思交织的诗意世界中悠然漫步、沉吟回味。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道德观念、人生哲理等精神内涵,在现代人的格律诗词中得以延续,通过诗词表达对国家、社会、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传承和弘扬了传统文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