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12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温婉笔触下的理想主义

日期:02-18
字号:
版面:第B04版:第八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郭苏华

曾经读过女作家邹世奇的小说集《牧马河之夏》,立刻就被小说吸引,不由自主写了一篇读后感。

今年,她又出了一本散文集《只向花低头》。我无比信赖作为一个南大文学博士身份的女作家,对于文本的理解与把握。仅仅就这个散文集的书名《只向花低头》,就向读者传达了作家的个性与锋芒。其实,要是你见过邹世奇,你会感觉,她就是一个有涵养的温婉的学者型女作家。但是,文字为我们传达的作家内在的东西,往往更为真实。

散文集《只向花低头》,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的是文学作品中女性和男性的独特形象。这些散文倾向于作家对文学作品中人物自身的理解。基本上,每一篇都有金句,这些句子让你产生心有戚戚然的知己感,好像你想说却说不出的话,让她一语破的。

读这样的散文,就像跟好朋友谈心一样,每有会心,又总有心得,要在那些句子上逗留,好像那些句子像温柔的丝绸,要用心的手,仔细地摩挲一遍又一遍。

譬如第一篇《村上春树的选择》,写的是村上春树对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推荐阅读。说真话,我很早就读过这本小说,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男主人公盖茨比家富丽堂皇的宫殿一样的建筑和黛西的美貌,以及他对黛西痴迷的爱情。我没有读出小说里的内涵。

作家说:“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现实中终告失败的故事。……这世界有太多精明的趋利避害者,比如黛西和汤姆,比如那些夜夜光顾盖茨比的盛宴,却在他死后作鸟兽散,从未想过去葬礼上送他一程的人。这些嗜血蚊蝇一样的人,你能说他们就比盖茨比更快乐吗?他们的人生就比盖茨比更充盈吗?”

这样的议论其实已经不仅仅是对于文本的解读和剖析了,它还有着直击现实的力量。

在这样扰攘的时代,我们在红尘里,梦想已经支离破碎,只剩下对于现实的苟且。

所以,一篇好的散文,即使它相当于一篇读后感似的散文,仍旧有着现实的厚重的批判力量和真正的存在与值得阅读的价值。它带着作家的体温与对于现实世界的哲学的思考。它是有理想与锋芒的文字。

第二篇散文《包法利夫人的力量》。小说《包法利夫人》读过四五遍,它确实是小说里的典范,这个就不用说了。作家在散文里剖析人性的痛点,写道:福楼拜说:“我就是包法利夫人。”如果福楼拜是她,那谁又不是她呢?谁心里没有一点欲望,一点非分之想呢?谁不曾眼馋过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呢?佛说:“不可强求。”可金庸小说里的女子说:“我偏要勉强。”普通人如你我,绝大多数时候,我们止步于有贼心无贼胆。但这样的我们,难道不会对她那哪怕缘木求鱼的寻梦之旅怦然心动、心有戚戚?

有人说,散文是作家的自传。散文是最真实最暴露自己的。但是,在散文里,这样大胆地剖析人物,贴近人物,而不是批判这样一个所谓的堕落的女子,是少见的。其实,福楼拜在小说的扉页说了:这部小说是献给一个纯洁的女子,一个追求梦想里的爱情,最后失败的女子。她不是人们认为的荡妇。女作家邹世奇这样坦诚真诚地写出人性普遍的弱点、痛点,是作为一个作家的可贵和令人赞叹欣喜之处。

读散文,其实,就是读一个作家的心灵。

第三篇散文《有一种爱情叫<白夜行>》。《白夜行》这本小说,恰恰我也读过,很厚的日本推理逻辑小说。是的,我是这样定义它的。读完作家的解读,我又发现了我的肤浅。

我以为只是一个关于杀人的悬疑破案小说。其实,它写的是人性和爱情。

作家这样分析:亮司对雪穗是怎样的一种爱呢?他俩默契的分工很有意思,好像亮司对雪穗说:你负责高贵、优雅地活着,像公主、像女王、像女神一样活着,我负责为你开路,所有卑鄙的、肮脏的、血腥的事情交给我去做,下地狱我去,我只要你上天堂。

这样无私的绝对奉献牺牲的爱情,难道不是每一个女子梦寐以求的吗?但是,这样的人性却与恶魔结合于一身。这就是人性的复杂了。

作家要赞美的还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爱情。爱情,世人都认为镜花水月,梦幻泡影。但是,人们还是要有梦想的,爱情,是人们梦想的一部分。当然,也是作家梦想的一部分。作家本身就是一个造梦者。

散文第四篇《扬钗抑黛的人是怎么想的》。散文谈到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个也是一个不算很新的话题。这样一个话题,我在刚读的时候,就想,她会写出什么样的新意呢?

果然是有新意的。

作家写到薛宝钗,说她的世故,圆滑做人,都是人们所喜欢的。而黛玉的灵气和小性子,却不入世人的眼。

作家话锋一转,议论到黛玉是一个诗人啊!诗人是灵性的,超越了物质层面的一种人生追求。

进而,作家在文章最后发出这样独特的议论:艺术和美都是不实用的,可是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了艺术和美,只剩下“实用”,该多么荒芜!

这样的升华了主题的见解独特的议论,对于当下的现实生活,难道不也是一种有力的批判吗?

散文集的第二部分是游记散文和一些生活散文。

游记散文往往会流于走马观花的记录。而作家的每一篇游记都写得非常结实。

一个源于她的渊博的学识,写起来好像很轻松。其实,这样的驾驭文字的轻松腾挪的能力,是需要一定的功力的。另外就是作家对于所见所闻上升到思想和哲学高度的一些深度有价值的思考。这才是游记真正的可读和力量所在。

第一篇游记散文《埃及行记》里的第一小篇《开罗姑娘》,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写在旅行中遇到一个埃及女孩给她一个一边坏了的讲解器。她就对埃及女孩有了不好的印象。等到遇到那个勇敢离婚的导游女子,她对于埃及的女子又有了新的认识。因为埃及女子离婚是要坐牢的。不然就要花钱。埃及女子做导游还了钱。还给父母买了房。

这又是关于女性独立的赞歌。所以,这样有思想有价值的游记散文,读起来,不仅仅是享受异国的风情,而是带着世界性的思考的眼光。

到一个有着古老文明的国度旅游,文字总是被漫长的历史和深邃的文明所浸染。加上作家关于这些文明的知识信手拈来,就更增加了学者散文独有的魅力。

我在这里分享《埃及女王》里的几个句子:“我走出去,站在神庙第三层前面的平台上。当眼睛稍稍适应了极度耀眼的光线,从这个位置看出去,前方一片空阔苍茫。沙漠的骄阳下,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哈特谢普特和她的雄图伟业、她的隐秘爱情、她男性装扮下的幽微心曲,就这样永远消失在历史漫天的尘烟里。唯有远处的尼罗河日夜奔流、潮涨潮落,从不止息。”

这一段文字是不是弥漫着历史湮灭和文明消失的苍凉与深邃?让读者陷入对宇宙的历史的文明的深深思索。

生活散文《谢不请之恩》,写得淋漓尽致。把生活里不得不参加的宴请时的心情和场面,写得特别精彩。大概也是因为我们也曾经深受这样的苦楚。

作家那种宁愿独处,却不屑于在热闹的红尘里虚与委蛇的独特个性,在文章中展露无遗。

这篇散文我读到了钱钟书的那种犀利的味道,特别的欢喜,觉得过瘾。

这样一本很见性情和充满了理想主义和携带着作家个人体温的散文集,总觉得怎么也读不够。

它写的是人性、个性、理想、爱情,对现实的批判,对女性独立的歌颂,对历史和文明的喟叹和低徊一样的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