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12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方寸之间见乾坤

日期:02-17
字号:
版面:第A04版:第四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吴中桥雕刻红木产品。

紫檀印匣。

▼雕刻。

▲打磨香炉盖。

紫檀文房九件套。

紫檀墨床。

本报记者 张欢 董旭旭 文/图

古典家具制作修缮技艺是一项艺术性与技术性兼具的复杂工艺,从开料、拼接、雕刻、打磨、做旧、组装,到定期上蜡保养,每一道工序都建立在对文物原工艺、原材料和原造型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要力求忠实还原古旧家具的原貌。

年少结缘 几十年守护老手艺

“古典家具修缮的最高境界是‘修旧如旧’。慢工出细活,快不得。”在霸州市王庄子镇王泊村吴中桥的工作室,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古典家具制作修缮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中桥正在工作室里修复一件老物件。只见一张木雕操作台,桌上摆着数十把刻刀、几块紫檀木,每把大小和功能均不同,可见其是“方寸之间见乾坤”的精细活儿。一刀一刻,手指力度或深或浅,木屑上下翻飞,十五分钟后,一朵木刻祥云跃然而出。

今年54岁的吴中桥是古典家具制作修缮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受家庭熏陶,他自幼喜欢家具制作,1987年进入当地的硬木家具厂跟随师父姚顺壁学习“京作”古典家具的制作修缮技艺,之后他一直从事“京作”古典家具的制作和修缮工作,也带出了不少徒弟。

家具制作在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隋唐后,出现了桌、几、椅等家具,宋代时,中国古典家具已发展完备,桌、案、几、床 、榻都已成形。明朝郑和下西洋后带回各种硬木木板,木匠将这种木材制作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具,后又发现最好的是中国的紫檀和海南的黄花梨。后根据产地不同逐渐形成了“京作”“苏作”“广作”等技术流派,其中具有宫廷文化特色的“京作”家具大约出现在三四百年前,清朝康熙、乾隆时期达到顶峰。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烙有几代人记忆的古典家具制作匠人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机械设备,各种木制品越来越趋向于加工的简单化。

修旧如旧 尽现古典家具之美

谈及修缮古典家具,吴中桥感叹古典家具的修缮讲究原工艺、原制式、原材料,要修旧如旧。他说,所谓修旧如旧,“就是在尽可能不破坏其原来的风格和美感的前提下,采取传统制作工艺,做一些适当合理必要的修缮,使其能以较为完整的姿态展现。”

在吴中桥看来,每一件历史悠久的旧家具上都饱含着丰富的信息,记录着太多的文化记忆。因此,每一次的修复,他总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小心翼翼地用沿袭了几百年的传统工艺来恢复曾经消失的片段。

“当一件件尘封已久的残旧物件修复完毕,以完整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那种快乐是从心底焕发出来的。”吴中桥说,用古人沿袭下来的手艺恰到好处地重现古物原貌,便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尊重,也是古物修缮的真正价值所在。

如今,如何在坚守传统技艺的情况下做好传承工作是吴中桥最担忧的事情。他通过招收学徒的方式,让尽可能多的人参与这项工作,了解这项古老的技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项技艺能够得到永久传承。

穿越古今 传承之中显匠心

吴中桥的传统木匠手艺是几百年来以师父带徒弟的方式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从头到尾都是手工制作。”吴中桥说,由于古典家具制作修缮技艺的复杂,要对其进行修缮则需深厚的技艺实力。从选料、刨平、开榫凿眼到起线打圆、认榫、雕刻,从一方原木变成床榻、八仙桌,则需要动用鼻尖刨、碗底线刨、铲刨等几十种工具才能完成。整个过程需熟知各类木材特性,精通擅用一整套木工工具,是成为一个大师傅的基本功。而要成为这样一个大师傅,至少要花上15年的时间。

展厅里,禅凳、画案、香几、顶箱柜、提盒……一件件古香古色的古典家具映入眼帘,家具上图案繁复的木雕,布局规整的图案,还有无处不在的匠心和巧思,让人霎时有种赏心悦目之感。

“古典家具制作修缮技艺中,木雕是古典家具的魂。而手工雕刻是独一无二的,雕的是木,刻的是心。尽管现在一些雕刻用机器也能完成,但那样就失去了人文趣味,所以我还是坚持用传统的手工技法去打磨每一件作品,并享受整个过程。”吴中桥说。

不管是价格昂贵的小叶紫檀,还是一块普普通通的木头,在吴中桥眼中,都弥足珍贵。“通过我们的双手,让这些看似沉静的木头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让它们的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无限的延续,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