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12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记当代著名山水画家郑壬和及其作品

日期:02-13
字号:
版面:第B01版:第五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左)与郑壬和先生合影

在我的印象中,郑壬和先生出版过四部山水画理论专著和一部《画集》,在北京、天津、重庆和廊坊组织过大大小小二十多次师生书画展览,每每都有专业人士撰写前言和感言,其中在徐悲鸿纪念馆举办的五次展览都是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女士撰写的前言并亲自到场观摩。而且在《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书画报》《中国环境报》《文汇报》《大公报》《北京日报》《天津日报》《河北日报》《燕赵都市报》《重庆日报》等全国20多家报刊都有相关报道、评论和解读,中央电视台也曾专题报道先生的艺术生涯。

我是从小就喜欢写字画画,1988年在廊坊上学有缘遇见先生,被先生的画艺和品格所打动,于是跟先生学习国画。那时候先生在廊坊师专和廊坊武警学院等六所高校担任客座教授,教授仇英、王石谷、石涛、张大千一路风格的中国传统山水画,而在讲授山水画技法前讲得最多的是古今中外哲学史和美学史,当时懵懂无知,没有很好地理解其中奥义,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先生不断解疑释惑,我才逐渐地明白了文化思想对于国画创作的重要性,也对先生有了更深更进一步的了解,感觉先生就是一个思想文化艺术知识的宝库。

先生1925年生于天津芦台,6岁丧父,8岁丧母,从小寄居在舅舅家。舅舅是一位经营实业的民族企业家,早年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从小学习颜体、魏碑书法,对《麻姑仙坛记》和《瘗鹤铭》用功极深,同时临摹清代“四王”之一的王石谷山水画。1946年先生考入北京辅仁大学社会学系,后来舅舅家工厂停办,他自己靠在琉璃厂卖画完成了学业。1950年,他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部队南下解放大西南,后担任文职兵,负责写画宣传工作。1952年,转业到四川省工业厅工作,后又被派往四川省大渡河畔的石棉县从事企业管理工作,期间在川康横断山脉坚持写生创作30余年。1976年退休后,先后寓居天津市和廊坊市从事国画教育并进行创作,直至2012年去世。

我跟先生认识那一年,他的画龄就已经78年了,对中外哲学方法论的研究深入而系统,取得了许多创新性和开拓性的成果。研习张大千艺术(山水、花卉、人物、翎毛及书法)66年,在横断山脉居住了32年,研习社会科学65年,有中国画成套经验50年,中国画及书法均有创新之处,同时兼绘油画,提出了“大国画观”。著有《现代山水画论》(创立科学体系)《创新——社会国画之段论》《创新与国画》《新中国画》(社科及国画创新论点),在画理、艺韵、章法、技法、画科、发展失传、展式、教学等创新共达180项之多。他的著作成为全国20多所高校图书馆藏书,现存创新代表作800余幅,教授学生3000多名,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琉璃厂古籍书店、徐悲鸿纪念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处举办个人展和师生展八次。2010年,中央电视台《艺传天下》栏目组采访先生并录制了专题片《锐意创新 笔耕不辍》,介绍了先生的绘画创作理念和风格。

跟随先生二十多年来,我深谙中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则是中国书画艺术的代表性理论观念,先生沉浸于古今绘画艺术的海洋,继承古人,在传统中汲取营养,同时游历于祖国西南的名山大川,以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为座右铭,从大自然和地方风情摄取素材,在孜孜不倦的笔墨锤炼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艺术之路,作品也打上了主观思想的烙印。

先生对川藏高原和雪山情有独钟,原因就是他曾在那里长期生活和工作。他以感性的笔墨抒发胸中的精神世界,将对横断山脉的亲身体验和对生活的领悟融入作品,创作出一幅幅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的出新之作。具体一些说,先生的作品有着很鲜明的个人面貌,比如传统山水画缺少表现川藏高原地形的皴法,他则借鉴董源、马远、夏圭、王蒙、巨然、王翚、张爰等山水画大师的笔墨技法,创新出了独有的“菱形皴”“刮铁皴”和“意向皴”,真实地表现出西南山川的婉约和壮美,体现出感人的意境和气韵,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

先生之所以选择继承发扬张大千一路的艺术风格,其实是一个十分缜密的选择。因为他和张大千恰巧都在川康一带生活,所见到的山川都惊人的一致,完全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地理地貌。这正如著名哲学家约翰·华生所讲的“环境决定意识”, 因此先生和张大千的画风极其相似。然而,先生的山水画并非是对张大千画风“一股脑儿”地简单承袭,而是在张大千的基础上大胆地迈出创新的步伐。张大千只是在他的家乡看到并表现眼前的景象,而先生则是走向了比张大千更高更远的横断山脉和雪山江流,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我国西南云贵川藏地区的自然风貌,将中国山水画赋予了不同于沿海平原一带用披麻皴表现丘陵“窝头山”的审美意趣。

可以说,在创新方面,先生巧妙地运用了竖幅构图方式,这当然是受横断山脉地貌的影响。他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构图模式,而是开拓性地让画面构图更加奇正相生、虚实结合。或是奇峰突兀,或是流水蜿蜒,每一处的安排都恰到好处,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无尽的遐想空间。色彩的运用也是他创新的一大亮点。他加强了传统山水画中浅淡的赭石花青色彩搭配,大胆使用更加纯净而亮堂的赭石花青颜色,甚至采用古人少见的黄金色彩,表现在太阳足照晴朗天气下横断高原和雪山的明亮和金碧辉煌。在发展方面,先生则是不断探索新的技法和表现形式。他将传统的笔墨技法与现代绘画技巧相融合,创造出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他的笔触有时细腻如丝,描绘出山水的婉约之美;有时豪放洒脱,展现出山水的雄浑气势。

先生的山水画,不仅是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更是他对自然、对生活、对时代的深刻理解与感悟。他的创新作品,见证了他在艺术道路上的不懈追求和勇敢探索,也为山水画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愿每一位欣赏这些作品的读者,都能从中领略到先生山水画的独特魅力,感受到创新与发展所带来的无限大美。

(作者系河北省大城县文联主席、廊坊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