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安次区码头镇团结村的田间,来自农业农村部门的技术人员查看土壤墒情,检查冬小麦越冬情况,指导种植户因地制宜开展麦田冬季镇压。
“从目前看,长势不错。”自出苗后,廊坊冀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詹天舜经常到地里,看一看麦苗的生长情况。“我们在农技专家指导下,对冬小麦进行镇压,保障土壤的夯实程度。返青的时候再把水、肥灌溉到位,确保粮食丰产丰收。”
农业强,首要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必须强。安次区始终坚持把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作为头等大事,聚焦“三农”基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不断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能力。
2024年,安次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强耕地保护,研究制定《2024年安次区推进粮食生产工作方案》,推行粮油单产提升项目,全面落实“一喷三防”,压实技术包联责任。新建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9万亩,粮食单产、总产实现“双增收”。全区蔬菜、水产、畜禽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菜篮子”“果盘子”和“肉案子”供应稳定,越来越多的绿色优质农产品摆上了老百姓餐桌。
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乡村振兴
升级农业产业布局,提升农业产业效能,让农村发展更有活力,说到底就是要让农产品种得出、种得优、卖得好,把安次区特色优质农产品产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入。
冬日寒风凛冽,棚内温暖如春。在杨税务镇南茨平村的温室大棚里,绿色藤蔓间,一串串色泽鲜亮的西红柿点缀其中。菜农们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他们抢抓农时,忙着采收。采摘的西红柿经过精心分拣,装车运往市场。
在安次区,这样的温室大棚还有不少,很多蔬果抢“鲜”上市,既保障了市场供应,也让农民尝到了致富的甜头。
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安次区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力抓手,紧紧围绕兴产业、带就业、促增收的发展思路,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实现“春种秋收”变“四季丰收”、“冬闲”变“冬忙”,为乡村振兴赋能添力。
2024年,安次区新增绿色食品品牌16个,“两品一标”农产品数量创历史新高。农爱农获“河北净菜”生产示范基地、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双认证。“农爱农e佳”“高师”获评廊坊市农业企业品牌,安次甜瓜获评京津冀蔬菜节“十大精品”。同时,安次区不断完善农业产业技术服务体系,组建农业产业技术专家团、农业产业技术服务团、乡镇农业产业技术服务站等,为农户传授农业科技知识,提供优质农业服务。
聚焦宜居宜业 建设和美乡村
彩色墙画创意十足、农家小院静谧雅致、村街道路笔直干净……走进仇庄镇宋王务村,空气清新,景色宜人,一幅乡村田园风光画卷呈现在眼前。
“这几年我们村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生活在农村,但我觉得很幸福。”宋王务村村民李阿姨满脸笑意地说,村街道路都硬化了,还建设了游园广场,农闲的时候跳跳广场舞,生活越来越惬意。
近年来,宋王务村按照和美乡村建设标准,着力打造宜居生活环境。老党员、村干部带头作表率,号召村民积极参与,建设美丽庭院,开展“厕所革命”,集中清理房前屋后柴草、砖瓦、卫生死角垃圾,不断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如今的宋王务村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美丽的风景和特色种植产业不断吸引周边游客前来观光“打卡”。
路宽、村美、人和,宋王务村的日新月异,正是安次区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提升的缩影。
2024年,安次区加大政策、资金等要素支持力度,全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等六大专项行动,265个村街面貌明显改善,38条县乡村共58.8公里水毁公路重建、修复工程完工,达标完成省级灾后农房恢复重建839户,完成改造农村户厕2542座,创建美丽庭院3700户,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乡村,不仅要宜居,更要和美。2024年,安次区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持续开展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活动,激发乡风文明新活力,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随着院落更整洁、邻里之间更和谐,文明乡风、淳朴民风也得到更好传承弘扬,展现了和谐乡村新风貌。
做好“三农”工作 推进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张欢 本报通讯员 卢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