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甜歌 文/图
①中堂。 ②缅甸花梨高裹腿画案书房。 ③叶双陶正在给团队设计人员讲解传统家具的精髓。
榫卯是古典家具之魂,一榫一卯之间,一转一折之际,凝结着中国几千年传统家具文化的精粹,也沉淀着历代大城人血脉之中的工匠精神。近日,记者来到享有“中国京作古典家具之乡”的大城县,走进位于红木大道上的陶然居家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陶然居)展厅,一件件香气氤氲的红木家具做工精致细腻,造型端庄典雅、令人赏心悦目。
作为大城县最早从事红木家具生产的企业,陶然居是名副其实的龙头企业,董事长、总设计师叶双陶是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省级榫卯技艺非遗传承人。多年来,随着市场的需求转变,他在继承传统榫卯结构基础上,不断创新,拥有30多项外观设计专利,受到古典家具收藏爱好者的喜爱。
眼光灵锐能仿制
历史上,大城县名人辈出,明朝嘉靖年间户部尚书梁材、清末慈禧时期大内总管李莲英等都在宫中任职,无形之中,大城人就和皇宫有了连接,也学到了不少宫中家具的榫卯绝技。叶双陶与红木结缘始于改革开放初期,大城县出现了文物回收点。“因为梁材、李莲英等人的存在以及大城人在北京做买卖的比较多,从宫里带回来的文物相对多一些。文物回收点的出现,促使人们开始拿出手里的古玩等杂项去卖。”他回忆说,大城老百姓看到商机,开始到周边甚至全国各地回收古玩。
1985年,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珍赏》在香港三联书社问世,拉开了全世界对古典家具的收藏热潮。因为大城有买卖古玩的基础,很多香港和广东的客商来到大城,手把手教大家如何甄别古典家具。二十岁出头的叶双陶也开启了他收藏明清家具的旅程,一干就是七八年。
至20世纪90年代,市场上能找到的完整老家具已为数不多。此时,眼光敏锐的叶双陶发现了修复古典家具的商机。“客商不回收有残的家具,我就用以老配老的形式,把残缺的家具修复好,卖个好价钱。”就这样又干了六七年,他做家具的技术越来越成熟,并迷上了京作红木古典家具。于是,他开始买木材,仿制古典家具。
玩转榫卯出著作
在红木匠人眼中,中国古典家具特有的榫卯制作工艺是红木家具的精髓所在。“粽角榫因外形仿佛粽子而得名,是三根料相交的一个结构,在任何一个角度都看不到料的横截面……”在陶然居的二楼榫卯展示厅内,叶双陶细心地为来访者讲述榫卯工艺文化故事。近百件处于半拆解状态的榫卯木件,让来访者直观地了解了榫卯结构的奥秘。
“榫卯使用得当,两块木结构之间就能严密扣合,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它是古代木匠必备的基本技能,这种结构的巧妙运用,可以让几百年前的红木家具依然保存完好。”叶双陶说:“榫卯制作工艺被称为红木家具的灵魂。”
为保证陶然居制作家具榫卯结构的始终如一,叶双陶带领团队利用一年多的时间,将公司所有的榫卯结构全部做成了标准件。随后,为使榫卯结构文化不失传,他在制作榫卯结构标准件的基础上,组织公司核心技艺人员,成立了榫卯结构研究小组。他们勘察了大量古典家具、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历经2年零6个月的时间,对传统榫卯的形状、尺寸以及力学的合理性进行反复校对、修正,将全部的中华榫卯重要节点整理出来,出版了《中华榫卯:古典家具榫卯构造之八十一法》。该书中较为系统地展示了古典家具中常用的81种榫卯结构,并附有详细拆装图解,同时展示了当代实用的40套家具拆解图。该书出版后受到了行业中研究者和经营者的广泛欢迎,一度畅销热卖。
守正创新出精品
日常工作中,叶双陶以身作则,十分重视安全管理和技术创新,始终跟踪国内相关专业技术发展动态,不断通过现代化技术、专项试验项目、车间迭代升级等方式,攻克了烘干、榫卯和表面处理等关键环节痛点。2018年,他撰写的论文《环保、安全:红木行业转型之路》在《中国文化报》发表,为红木家具未来转型发展之路提供了战略性发展意见。2021年,他撰写的论文《拓宽就业之路—以红木家具行业为例》获得“党与劳动发展”主题征文活动优秀案例。
“红木家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现代人对红木家具的喜爱,我们的设计理念也在发生变化,汲取明清家具的精华,守正创新,既有古典家具的线条和韵味,又符合现代人简约和舒适的需求。”作为公司的总设计师,陶然居的每款家具都由叶双陶亲自设计,他带领设计团队不断探究传统家具的精髓,反复推敲家具的神韵和结构的科学性,在明清精品家具基础上,再设计、再完善,坚持守正创新,主张以“精”“简”为主的雕刻图案,追求家具的自然纹理之美,致力于将家具设计成具有实用、美观和收藏价值的传世经典,形成了独具“陶然居制”的风格。
在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叶双陶多次开展小型多样的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及实战实训活动,不断提高职工技能。2020年,陶然居与中国轻工集团高级技工学校合作,培养了数十名中高级木工技师,为红木家具行业储备了人才力量。
从学徒木工到明清家具修复,再到大城县最早建厂的实业家……叶双陶潜心研究红木家具技法三十余年,独创的多款作品已成为京作家具爱好者的必藏款式。提及未来发展,叶双陶表示,他深知红木文化是中国的国粹,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作为一个匠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把这一传统技艺的结构之美、力学之美发扬光大。以后,他将更多地走进校园或将孩子们请进他的展厅、工作室,让孩子们了解榫卯结构,知道不用一滴胶水、一颗铁钉也能制作出一个物件,认识到红木家具不仅是物件更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