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中共中央印发了《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条例》规定,用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纪念设施、革命旧址等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好革命文物,精心设计展览陈列、红色旅游线路、学习体验线路,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大城县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充分发挥这些红色资源在党建工作中的作用,对于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加强党的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大城县的红色资源不仅丰富多样,而且蕴含着宝贵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以及教育价值。一是大城县革命烈士陵园。该陵园始建于1958年,是1982年10月公布的县级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是大城县中国共产党历史文献华美收藏馆,自2021年6月开馆以来,接待各级党政机关单位和社会公众参观达200多批、3600多人次,2021年12月,被廊坊市委命名为“廊坊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三是革命历史与英雄事迹。大城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激励后人不断前进。这些资源不仅是大城县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进行党性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四是红色文化与艺术。大城县每年定期举办各类红色文化活动,激发起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爱国热情及奋斗精神,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创作了河北梆子《孙毅将军》、京剧《共产党员》《一双军鞋》等优秀作品。西河大鼓等民间说唱艺术也融入了红色元素,通过独特的形式传唱着红色故事,大城县也因此被省曲艺家协会命名为“河北曲艺之乡”。
■红色资源在党建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传承红色基因,增强民族自豪感。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建工作,发挥红色资源在传承红色基因中的重要载体作用。通过红色资源中的革命故事、英雄事迹,让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深刻感受革命先辈们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精神,以此增强民族自豪感。
加强党性教育,提高党性修养。在大城县,各级党组织积极组织党员到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实地学习活动,用红色资源为党性教育提供生动教材。如平舒镇祥和里社区党员走进中国共产党历史文献华美收藏馆,重温革命历史,接受党性教育。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党员、干部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提高党性觉悟。
提升教育效果,激发奋斗精神。革命先辈们在艰苦的环境下不畏强敌、不怕牺牲,为了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这种奋斗精神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在大城县的党建工作和经济建设中,基层党组织利用红色资源强化党员、干部勇于担当和积极作为的意识,推动了全县党建工作和各项事业的顺利推进。
创新教育方式,增强凝聚力。通过共同学习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党员、干部能够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在大城县,各级党组织积极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如举办“红色基地温党史 不忘初心再出发”等主题活动,增强党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发挥县域红色资源作用的具体措施
打造红色教育基地,优化教育环境。加大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红色教育基地。同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多媒体展示等,增强红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设置互动体验区,让参观者更加直观地感受红色历史。
开展红色教育活动,丰富红色教育形式。各级党组织应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到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实地学习,举办红色文化讲座、红色故事演讲比赛、红色电影展映等活动,让红色资源真正“活”起来。同时,将红色教育与主题党日活动、党员培训等相结合,提高红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挖掘红色历史资源,丰富红色教育内容。深入挖掘全县的红色历史资源,组织专业人员对红色故事、英雄事迹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编写红色教材、制作红色纪录片等。充分发挥老党员、革命后代的作用,邀请他们讲述红色故事,开展“口述历史·老兵故事”实录活动,用于理想信念教育。
推进红色文化与党建融合,将红色文化融入党建工作的各个环节。在社区党建工作中,应积极完善党建引领基层社区红色治理体系,将红色文化融入社区治理,打造红色社区。在企业党建中,引导企业将红色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广大城县古典家具协会党支部通过“党建+协会”的创新模式,总结做强企业与贡献社会高度融合的经验,为全县党建工作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强化宣传推广,扩大社会影响。加大对县域红色资源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红色资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邀请外地党组织到域内开展红色教育活动,扩大红色资源的辐射范围。通过举办红色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吸引更多人到域内参观学习,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县域红色资源是一笔宝贵财富,要不断探索创新,采取有效措施,让红色资源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