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琼 本报通讯员 刘自洋
琴棋书画无所不能,诗酒花茶样样精通,退休后更是专心研习文艺表演,八旬老人尹学文活出了自己的多彩人生。
尹学文出生于1944年,农民出身,身上透着一股勤劳、淳朴和善良。他从小刻苦勤奋、敏而好学。“小时候村里有戏班子,父亲喜欢吹唢呐,叔叔能演唱评剧《刘巧儿》。”耳濡目染,他对文艺表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会了吹唢呐、拉二胡、敲大鼓等。
1963年,尹学文毕业于天津农学院农学专业,同年分配到大厂农林局,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1982年调到廊坊市政府农业办公室,后又调到廊坊市政府农业开发办公室,负责土地治理工作,先后改造开发中低产田上百万亩,引入开发资金上千万元。
1988年初,国务院设立“国家土地开发建设基金”,开启了华夏大地波澜壮阔的土地治理宏大篇章。“想想我们那时,工作的干劲儿足着呢!报计划、考察地块儿,等省里下了批复就开始了马不停蹄的项目建设。土地平整、修路、打井、栽树、铺管道、装变压器等,眼看着农田基础设施一点点建设起来。小麦亩产量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50-200斤到达到了500-600斤,玉米产量相对更高一些,百姓吃饭问题解决了。”尹学文说,“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有了粮食保障的底气,咱农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直到退休后,这一直是尹学文引以为傲的工作经历,不仅是对曾经耕耘的这片土地的热爱,更是在这希望的田野上看到了生生不息。
2002年,尹学文在农业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40年后光荣退休,开启了丰富多彩文艺范儿的退休生活。“作为一名党员,我要发挥余热,为社会和人民出一份力。”这是他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也用实际行动践行一份朴素而火热的许诺。
退休后,尹学文有了时间到社区、公园等休闲场所遛弯、交朋友。他发现,很多老年人都有兴趣爱好,但苦于没有组织,参与娱乐活动零零散散。“每个人都要有件内心喜欢做的事,并通过做喜欢的事,让内心充实丰盈,把日子过得精彩有意义。”于是他萌生了成立鼓乐队的想法。
尹学文做事不拖拉,他立即找到所在社区的党支部书记,说明来意,书记非常认可。不到一周时间,20余人的鼓乐队成立了,尹学文任队长。“鼓是一个乐队的中心,能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为提高鼓乐队成员的文艺技能,他下了一番狠功夫。从网上查阅相关资料整理复印后,分发给大家,让大家白天在家学习,晚上一起到社区广场练习。
在鼓乐队,尹学文是鼓手,还是老师。有新成员加入时,他会腾出时间上门辅导。“退休了还能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非常开心!”在他的精心管理下,鼓乐队很快就可以参加社区节庆演出,并受邀到市区各社区参加交流演出,还与安次区小车会一起到其他县参加演出,丰富了群众尤其是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久,他又趁热打铁组织成立了百余人的秧歌队。
除了丰富群众的文艺生活,尹学文还对传统的民俗文化有着浓厚兴趣。“文化是一种软实力,传统民俗文化铸就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他表示,要善待民俗文化,保护老祖宗的“筋骨肉”和“精气神”,让其在传承中迸发出勃勃生机。说起民俗他如数家珍,“人们渴望长寿,南方人寄托于寿星佬,北方人寄托于松鹤,咱们廊坊大多献寿桃、吃长寿面。”“看病人忌讳下午、晚上和初一、十五,下午和晚上喻为日落西山,不吉利……”
几十年来,尹学文搜集了很多民俗书籍和小知识,有民间传说、谚语、禁忌等,涵盖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岁时节日,人生仪礼等几大方面。廊坊电视台《廊坊零距离》栏目多次邀请他讲解节日习俗。同时,尹学文还经常宣讲革命先烈事迹,传播红色精神,提醒后人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作为一名老党员,尹学文觉得这些付出算不了什么,他就这样默默地散发着余热,传播着正能量,还时常感念党的恩情,“我有这样的快乐生活,要感谢共产党,让我衣食无忧、健康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