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13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时间有答案

日期:01-28
字号:
版面:第A03版:第三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郑林萍

姑且用这一趟秋天,作为我与这本书之间,缘分的开头。

初识小丹,她时尚、潮流的打扮,看起来高冷,有秋一样的距离。潇洒自如的个性,让人很难想象是潮汕这样一个有着传统气息的地方孕育出来的人。而沿着交流的推进,越会发现她的个体独立性不仅展现在外表,更在自己的思维和认知里。她讲小时候喜欢香港美食,可以讲背后的香港人特征;她讲自己对电影的痴迷,可以深刻剖析电影本身的叙事和人物的复杂,她的思维让一切变得立体,以至于如果一定要讲她是哪里人时,我更宁愿称之为“现代人”。

现代这个词,在文学里有特定的语境。与当代不同,当代好像显得更时尚和先锋,是一种解构的生活模式。现代稍微“保守”一点,它更像把生活拎到一种结构稳定而有安全感的语境中,是一种对生活的再出发。因而,跟随她文字的脚步,可以漫游在一种过去与现在交错的生活中,这里不是物是人非,而是对生活本身真实而坦然的回忆。她的书里出现大量美食,可知这厮极其懂得享受生活,并在吃东西中能吃出很多门道来,比如她写“韩公宴主菜十四道,参照韩愈的《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烹制”,赤龙卧茵、蒲鱼戏水,鲜美菜肴加上文雅菜名,仿佛在饮食潮州中把整个潮州的文化韵味都品了出来。即便潮州当地的人,相信也有一半以上是没有感受过这么正式隆重的韩公宴,可是类似的食材和烹饪手法却渗透到农村的每一场吃席中。今天的流水席没有那么精致,可有了小丹的文字,有了她笔下生动的韩公宴流程,我们也可以从中尝出潮汕生活的源头,“潮之州,大海在其南”,有了韩愈,恶水成了活水,百姓生活有了生机,一切都在日常吃食中体现。相信这也是小丹眼光独到的地方,她深知民以食为天背后的文化成因。所以,以海为生,以文化人,韩公宴千百年来影响着我们。

自然,对于吃货来讲,往往“大小通吃”。她还喜欢写肠粉、蛋炒饭、牛杂粿等等生活常见的小食物。可别小瞧了小食物,这里面有很多的故事与讲究,有人情温暖与智慧。我总感觉,读这一类篇幅的时候,离她的人很远,离她的心却更近了一些。她写各地的肠粉不同,因为背后站着不同的人,广式拉肠的老板老徐,“拉肠皮薄得像包裹着女性曲线优美身材的时髦丝纺面料”,把细、滑、鲜完全勾勒出来,这个拉肠就像生活开了挂,一口可以滑入喉中,可想而知做拉肠的人是多么用心,而写出这样文字的食客是多么温柔。从小摊位到多年后成为大老板,再去吃时,小丹依旧赞叹“果然是曾经的味道”,不知是否真的没有变化,但可以肯定的是,生活这台戏,老徐没有辜负它,唱得精彩无比;而台下看戏的小丹,心依旧柔软而豁达。小丹文字里有无数个“老徐”,他们在自己的生命与时间里探索。小生活,大智慧,慢慢过下去总会有属于自己的诗;美食与小丹的文字,就是这一切的见证。

更打动人的,是那些关于亲人的字眼,在这些文字里,我们可以真正触碰到一个柔软而温暖的小丹,一颗炽热善良的心。她讲鹅肠“本是乡野间寻常之物,却经外婆之手,变得如此美味。”这种美味在于她有独家调制的秘方,独特的卤鹅肠手法——“如同舞者在舞台上翩翩起舞,渐渐地吸饱了卤汁的醇香”。小小的鹅肠写出了潮汕妇女的能干与对子孙的关爱,也许每一个潮汕外婆都有自己的“鹅肠”,喂养着自己的子孙后辈,这些平凡在时光中重复,有时会无味,小丹却明白“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瞬间,构成了生活的基石”。在最不可开口说爱的琐碎生活中,爱以一种默默无声的方式在生活里流淌。这种生活的触动让我想起止庵先生写《惜别》,他用庄子作开篇的架构,却絮絮叨叨写起了母亲生活时日里那些养花养草不经意的瞬间。还让我想起相继离世的外婆和奶奶,那一个年代的潮汕妇女,可能一个人就养大了一群子女,一个大家族。生活细碎在岁月的冲刷下,都变成一种隐约的浪漫,不伟大,不美,却深情。或许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人的在场、生活的在场,比什么都重要。

小丹的写作生命,或许是她《海悟》里的小鱼,有点孤单依旧一往无前深入海底;又或许是水母,带着生命的阵阵剧痛却依旧轻盈。总归,她的写作精神是自由而缓慢地伸展,我也祝愿她更缓慢一些,慢到可以看清水中的自己。

也许,时间会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