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13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村晚”盛宴开席 共享文化大餐

日期:01-24
字号:
版面:第A04版:第四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锣鼓喧天、人声鼎沸、载歌载舞……贴近百姓生活、突出地方特色的“村晚”,正逐渐成为欢度新春佳节的新年俗。台上台下都是主角的村民们,用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唱身边事、演身边人,道家乡美、赞新生活。

人民日报:

“村晚”当有“乡味”

“村晚”展示了热热闹闹、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文化互动氛围,传递快乐也凝聚乡情。“村晚”在加强村民交流协作、融洽乡邻关系的同时,也在无形中为村民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营造文明新风尚。此外,“村晚”搭台,有利于发展“唱戏”,给农文旅融合发展带来新机遇。搭乘电商直播快车,展示乡村文化魅力,各地可以乘着“村晚”新业态的“风口”,有力推介文旅资源、宣传地方特色,让农民群众享受更多发展红利。

“村晚”之所以越来越火,原因就在于根植于乡土、凝结着乡愁,集中展示了农民群众昂扬的精神面貌。不管表现形式如何变化,群众文化都是晚会最深厚的底色。无论是种地的农民、搞养殖的技术员,还是返乡的游子,都有机会登台当“民”星。说乡音、话乡愁,吹拉弹唱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有力支撑起“村晚”的群众舞台。随着自媒体、短视频的兴起,不少观众会把“村晚”节目发布到社交平台上,既让游子们纾解乡愁,也使更多乡村人文特色、民俗风情受到关注、得以传承。

新华每日电讯:

“村晚”热的背后,是接地气的文化创造力

“村晚”是乡村文化的一部分,最早出现在1981年浙江丽水月山村的小学操场上。当时,农民们自编自导自演,表演犁秧田、打稻谷、磨豆腐情景剧,展示蓑衣、草鞋农装秀,演奏二胡、唢呐搭配菇民戏等,看似“草台班子”的演出,恰恰是村民最真挚的文艺表达。

在文化繁荣发展的新时代,“村晚”也成为乡村精神文化的热切追求。2016年9月,在原文化部、中国文化馆协会的推动下,全国乡村春晚百县联盟成立,浙江丽水和河南郑州、福建武平、浙江温州、安徽池州5地成为联盟的发起单位。2021年,“村晚”作为全国推广的群众文化品牌项目列入《“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从一村到万村,“村晚”逐渐走向大江南北。

“村晚”热的背后,是一股接地气的文化创造力,是村民对乡村文艺的热切向往。形式多样的表现方式,展示出千村千面万种风貌。“村晚”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与群众喜闻乐见的乡土味、年味融合创新,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澎湃动力。

河北日报:

“村晚”聚人气更聚人心

“村晚”的“土味儿”,是纯正而热烈的。村民自编自导、自演自赏,乡土话、大白话、家常话的语言,贴近乡村生活的节目内容,乡亲们听得过瘾、看得带劲,更易引发台上台下的共鸣和互动。村民爱“村晚”,是因为它亲切,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城里人和网友爱“村晚”,是因为它展现了乡土特色和民情风俗,传递着快乐、幸福和喜庆。

“村晚”是时代的产物,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它将展现出更多的精彩。一千台“村晚”,有一千种不同的模样。但一千台“村晚”,却有一种共同的味道,就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信心和期待。如今的“村晚”,已不再是村民自娱自乐的文艺表演活动,而是成了集展示传统文化、展现传统民俗、分享美景好物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活动。“村晚”可以培育孵化为乡村产业发展的一种载体,在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增强乡村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