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晚,在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胜素、于魁智联袂中国戏曲学院的一众名家教授,为市民游客带来了精彩绝伦的京剧演出《宇宙锋》与《将相和》。本报记者 张泰源 摄
大街小巷彩灯高挂,扮靓城市夜景;商场集市人潮涌动,“年货经济”释放强大消费潜力;文旅活动好戏连台,全方位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随着春节脚步的临近,我市的年味越来越浓。春节是万家团圆的日子,越是关键时刻,“民生稳、社会稳”的重要性就愈加凸显。各级各部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压紧压实责任,主动担当作为,积极营造节日氛围,用心做好民生保障,突出抓好安全稳定,确保人民群众度过欢乐平安祥和的节日。
稳物价保供应,守护城市“烟火气”。“菜篮子”“米袋子”“肉盘子”“油瓶子”满不满,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小账本”,连接着经济运行的“大账本”,直接影响着群众能否开开心心、热热闹闹过年。强化市场保障供应,让群众餐桌充实、心里踏实,城市“烟火气”才会更旺。各级各部门要做好粮油肉蛋奶果蔬等生活必需品产销保供,丰富商品和服务供给,满足群众节日消费需求,加强食品安全执法,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强化重要民生商品服务价格监测监管,严厉打击哄抬价格、串通涨价等违法行为,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及时受理处置消费者诉求,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同时,要做好煤电油气保供稳价工作,严格落实极端灾害天气期间相关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措施,保障群众温暖过冬。
关心困难群众,把温暖送到“心坎上”。文安县残联开展携手助残献爱心慰问活动,大厂回族自治县志愿者协会举办新年饺子宴,永清县民间文艺家协会慰问残疾学生和革命老军人……连日来,我市各地陆续开展救助帮扶、走访慰问活动。这是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举措,也是传达组织关爱、传递党的温暖的有效方式。春节送温暖,一个困难群众都不能落下。各级各部门要精心组织安排,用心推进落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要落实落细各项社会救助政策,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加强对特殊困难老年人、困境儿童、残疾人等群体的关爱帮扶,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关心基层干部职工,深入走访慰问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老干部等,让党的关怀直抵人心、温暖人心、凝聚人心。
办好文化活动,用心烹制“廊坊味”。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5年春节作为首个“非遗版”春节,该怎么过?我市已精心准备好了一场充满“廊坊味”的文化盛宴。据悉,今年我市“两节”系列文化活动分为廊坊有“玩”、廊坊有“货”、廊坊有“戏”等六大版块,共235项活动,重点打造“游商街”“购年货”“悦非遗”等十大特色场景。市县两级联动,深化业态融合,不仅为广大群众带来了诸多惊喜,也进一步激发了文旅消费活力,提振了经济发展信心。各级各部门要强化思想认识,明确各自职责,细化工作任务,深度挖掘廊坊本地特色文化资源,不断推出接地气、聚人气、有新意的活动,切实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加强宣传推介,利用各平台开展系列宣传活动,营造浓厚节日氛围。要强化要素保障,完善应急预案,做好交通疏导、消防安全、电力保障等工作,齐心协力把“两节”系列文化活动办出影响、办出声势、办出特色。
坚持底线思维,拧紧安全“总阀门”。春节将至,用火、用电、用油、用气增多,生产、销售、消费进入旺季,大型群众性活动集中,客流、物流、车流增大,安全风险加大。安全是幸福的底色,喜庆时刻更要将安全牢记在心。各级各部门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全力以赴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要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专项工作,全面排查整治冬季取暖、烟花爆竹、春运交通、化工生产、建筑施工等领域事故隐患,排查整治燃气、动火作业、电动自行车和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保温材料等方面火灾隐患,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做好大型群众性活动风险评估和安全管理。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及时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强化社会面巡防管控,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岁末年初,各项工作千头万绪。千条万条,为民服务第一条。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我们定能交出一份暖心的民生答卷,让群众乐享幸福年、吉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