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琼 本报通讯员 何万志
现年72岁的李忠庆,是中国国际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毛体书法艺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香港中国书法家协会荣誉主席。对于李忠庆说,书法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创作之路是在自然与偶然、有意识和无意识中找到自我,写出真我,归于无我。
1953年, 李忠庆出生在文安县吴石槽村一个世代为农的忠厚家庭,受父辈的启蒙与指教,自幼酷爱书法艺术。其少时常受父亲教诲:字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做事的门面,字写得好,才会受人尊重。
正如近代书法评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小时候,家庭生活并不富裕,李忠庆便以沙盘为纸,以树枝为笔,习练书法和绘画。参加工作后,他痴爱书画依然如故,主攻行草书、兼习隶篆,几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持之以恒。所写行书刚劲有力,以笔法寻求刀味,雅俗共赏,赢得当地书法家的好评和书法爱好者的钟爱。
在《忠庆诗书画作品集》一书序中,文安县政协原主席刘瑞起写道:“纵观忠庆先生集中作品,给我留下三个印象:一是行草规范,行草有源,字有据,没有随心所欲的编造,这使他的书法之路正。二是行书布局大气,手中之笔尽情挥洒,纵横驰骋,每幅作品跌宕起伏,气息连贯,气势磅礴,境界高远,在形式上融古纳新,灵动有致。三是绘画作品温馨典雅,清丽脱俗,气韵生动,色彩细腻,妙趣横生,犹如春风化雨,沁人心脾,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
以书法为伴,与生命同行。从李忠庆的一言一行中,便能感受到他对书法的热爱。活到老,学到老,活到老,练到老。
从县水务局领导岗位退休之后,李忠庆挚爱书画艺术的热情不减当年。就近三十几年来的粗略估算,他写秃的毛笔有数十支,蘸尽墨汁百余瓶,书写宣纸百余刀。1998年秋,在文安县一次笔会上,中国书协理事天津市书协副主席李锋先生将自己的一幅草书作品送给了李忠庆,后来他多次去津与李锋先生进行文化交流,一来二往便成了书法好友,并拜李锋先生为师,常带作品驱车去天津向老师求教。得到名家指导,李忠庆获益匪浅,又全身心自学了古代诸多名家碑帖,博采而取众长,最后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多年来,李忠庆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书画展,并入展获奖。其中有五十多幅书画作品编入大型书画册,他被授予多个荣誉称号。
在荣誉面前,李忠庆并不自满。年过古稀,仍笔耕不辍,他积极参加各级的笔会和书画比赛。2023年,他的几幅书法作品分别在“翰墨风华”全国诗书画大展评选中获一等奖。在中国艺术家作品销售展评比大赛中获第一名,被聘为香港中国书法家协会荣誉主席(终身)。同时他还喜欢上了绘画和诗词写作,加入文安县诗词学会,跟文友们学习交流,买了几本相关的书籍,刻苦钻研技能。
作品是人品的真实写照,李忠庆的书画艺术风格验证了这一古训。他一身正气、心地坦荡、性格豪爽,为人谦和、包容、低调,淡泊名利的大丈夫气概与其书法阴柔之美、阳刚之气,形成了独特的神韵。如今,步入古稀之年的李忠庆将半生的诗书画精品整理成册出版,名为《李忠庆诗书画作品集》。此书收录了他的二百余件书画作品,几十首诗类作品,件件可谓心血之作。
“在书法创作中,既要有传统基本功,又要有感悟新的艺术的敏感性,这样才有生命力。个人作品除扎实的技法功力外,更要重视多学科的相互作用,专业精,学识广,深究字外功夫,有实践、有理论,才能写出好字。”李忠庆说。
李忠庆坚持的事情,可不只是书法、绘画和诗词。他致力于爱心公益活动,积极参加书画进万家活动,年年为群众义务写春联,将自己心爱的作品义卖后资助孤寡老人和困难学生。他照顾文安县吴石槽村三名孤寡老人达十余年,每逢过节都去慰问,陪他们唠家常,给老人们送去关怀和帮助。
李忠庆依然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将爱心和关怀传递给需要帮助的人,同时也将这种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这种传递,就像是一颗颗种子,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最终将汇聚成一片充满爱和希望的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