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13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第二故乡的新生活

日期:01-17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B02版:第六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在我的认知里,廊坊是我的第二故乡。自1979年调至廊坊,到2003年搬家至北京,我在廊坊工作生活了20多年。一双儿女在那里度过了他们的童年至高中阶段的美好时光。那里是我军旅生涯的重要承载地,也是开启我的家庭团聚生活的幸福港湾。

1979年6月,军委炮兵导弹训练基地在全军炮兵部队招兵买马,选调干部,在高等院校招聘专业技术人才。11月16号我到基地报到。

初创时期的基地,白手起家,在号称“八百亩地一口井”的沙丘上安营扎寨。首长和司令部在北昌村民房里办公,政治部借居在安次县党校。“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的老前辈”就是那时的口号,颇有一番延安时期艰苦奋斗的创业之风。大家满怀豪情壮志,誓言献身国防现代化。在塞外高原山沟里摸爬滚打了十年的我,根本没把眼前的困难放在眼里,决心以基地为家,从头再来、放手一搏。

报到的当天下午,齐健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便召见了我,当即让我着手修改一份材料,不言而喻,是在摸一摸我的文字功底。不几天,又随唐磊副主任到河北蔚县训练点开展年终总结试点。不到半月的时间里,我先后写了一份总结报告,一份经验材料,回来后又根据采访的素材撰写了一篇报告文学《摔跤大王变成了好猪倌》,发表在军委炮兵文化部编辑出版的《重任在肩》一书。紧接着周放司令又命我参加年终总结的材料组,这对于初来乍到的我来说,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好在我都圆满地交了差。来基地不到半年,我由副营职干事提拔为宣传科副科长并主持科里工作。

站稳脚跟之后,1981年,新年伊始,爱人孩子便随军到了廊坊。

我是1971年结的婚,婚后10年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妻在家乡中学教书,还要养儿育女,赡养老人,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无怨无悔,也不扯我的后腿。让我很感动,也觉得亏欠他们太多,没有尽到丈夫和父亲的责任。其实,也实属无奈,婚后8年我在内蒙古服役,不仅战备形势所迫,而且环境条件艰苦,我把青春献身国防心甘情愿,但不忍让他们跟我去吃苦受罪,只能忍耐,等待时机,渴望阖家团圆的一天尽早到来。

廊坊,终于使我们的生活安顿下来,一颗漂泊的心有了归属,给家庭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爱人被安置到了廊坊教育学院(现廊坊师范学院)工作,孩子的学业也节节攀升,最终双双都获得了硕士学位并在北京找到了理想的工作。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有了这个窝,一家人其乐融融,我的工作也再次扬起了风帆。

当年的廊坊还有点寒酸,火车站附近的三角地就是廊坊的“王府井”,但她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凭着优越的区位优势,一路狂飙,迅速崛起成为一座现代化的都市,成为京津走廊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坊间流传着这样一句美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进不了北京就到廊坊。”今日之廊坊,不单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景象,而且也是活力四射,一派生机的智慧之城。曾经以“老廊坊”自居的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故地重游,变成了“梦游”!

我深情地回忆着在第二故乡的岁月,也期待着她更加美好的未来!廊坊,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