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靳士平
一间玉雕工作室,张田左手石料右手刀,塌下心来,屏住呼吸,重二刀,轻三刀,再小心翼翼地吹去石料表面的粉屑,仔仔细细地端详;然后,又专心致志地一刀接着一刀地雕琢……
“我爱玉雕,每一件作品都像是自己的孩子,倾注着我的心血。”三河市县级玉雕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田深情地说。
张田,1993年出生在三河市东套村,爷爷和父亲都从事玉雕工作,师承著名的雕刻大师张文华,可谓玉雕世家。还在幼儿时,她就看惯了祖父、父亲日复一日昼雕夜琢的繁忙工作景象。她说:“至今还记得爷爷和爸爸认真雕活的情景。”在家庭文化的濡染下,她自幼就喜欢上了雕刻,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高中,她的课余时间都用于学习绘画,钻研美术知识,为将来承继父业从事玉雕打基础。
2012年,张田高中毕业,虽然高考及第,但她放弃了上全日制大学的机会,毅然地投入到自己喜爱的玉雕行业中去。经张文华大师的推荐,她到北京玉雕厂拜在国家级玉雕大师田建桥门下,学徒4年。之后,她考入国家开放大学,并到玉雕专业培训机构进修,学习雕刻技艺,拿到大学毕业文凭的同时,还取得了民间传统工艺师职业技能证书(高级)。
学成归来,她就一心一意地加入到父辈创办的雕刻厂,埋头于思之念之的玉雕事业。她刀法细腻,做工灵巧,每件作品都展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一路走来,守正创新,不断成长,现已成为县级玉雕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她把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将现代审美观点融入其中。作品在保留古代神化意念的同时,加入现代写实元素。如此,更易于被现代人所接受,深得青年人所喜爱。以手把件碧玉马为例,唐马一身肥壮,尾巴却很小。拿来一小块玉石,观其形,初定雕一卧马。在雕琢过程中,保留了唐马头、身、腿肥胖的形象,有意识地把小尾改雕为大尾形象,就更适应现代审美了。
在雕琢作品时,她以料形定主题,依料色设计图案,俏色巧雕。以一件玉雕包衣佛为例,其设计灵感就来源于玉料的颜色。一小块玉料,黄白相间,映入眼帘,她立刻被吸引。玉料上面的一小块洒金皮,很自然地呈现一个弧形面,在莹白的玉料中显得尤为亮眼,与整体的白色遥相呼应,互相衬托,既凸显了玉料的白,又使这块籽料更加精致亮眼。她当即灵感闪现,觉得这块玉料很适合做一个包衣佛,白料部分做佛公的头部,黄皮部分正好可以做袈裟;袈裟前多余的一小处黄皮又正好可以做一串佛珠。她巧妙并完美地利用了两处不同颜色,一件包衣佛挂坠就此诞生。
张田师承京派玉雕技艺,但不拘泥于京派。她把南北派玉雕技艺相结合,在创作作品时注重融入苏派技艺,线条优美,小巧玲珑。一件以蛇为主题的“独霸大业”雕刻作品,是应客户需求创作的。客户自己提供的玉料,想要定制一款灵蛇图案挂件。她拿到这块玉料仔细观察一番后,先利用玉雕剜脏去绺的原则把这块料的绺裂部分清除干净,然后进行设计创作。由于原石底部绺裂较多,如果按常规设计,去除较多,底部会有些亏损。于是,她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既很好地掩盖了玉料中的不足,又能把蛇的灵气与霸气完美结合呈现出来。作品完成后,客户非常满意。高兴地说:“没想到这么一块不起眼的玉料,经你一双巧手,就雕琢成了一件这样精美的工艺品,太感谢你了!”(作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