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思尘是河北诗坛涌现出的诗歌新秀之一,2024年荣获了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九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第四届(2024年)全国乡土诗歌大赛”新秀奖,并入选《诗选刊》“2024中国诗歌年代大展”,体现了不凡的实力。作为一名“90后”女诗人,她能以鲜活独特的表达将生命的隐秘挖掘出来,并抵达灵魂深处,是难能可贵的。诗歌通常从“我”开始,通过个体经验的精神嬗变来超越生活,并从日常经验和公共经验中跳脱开来,让“此刻”“当下”成为一种符号性的具备隐喻功能的心灵现场。黎思尘能够从众多诗人中脱颖而出,成为诗坛一匹“黑马”,就在于她对个体生命的体察足够敏锐、深入,她将狭隘的生命通道与宇宙的终极意义联系起来,从而让一些微不足道的生命涟漪得以放大、凸显,变得波涛汹涌。
《痕迹》是黎思尘一篇长达300行的组诗,包含18首书写从童年到青年的人生瞬间的诗歌,无疑这是一篇个人史,以生命碎片构成。她专注于内心的潜意识和细微情感,对个体意志的淬炼大于对外界喧嚣的感悟。对她而言,诗歌是一场面对远方的奔赴,和一次次找到自我并超脱自我的生命“蝶变”。
黎思尘巧妙地抓住了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痕迹”,比如照片上的划痕、操场上的脚迹、妊娠纹、书的折痕、斑马线、晨昏线等等,这些看似平常印记的选取,却和某些特定的生命符号相关,童年、青春期、恋爱、婚姻等等,就像是当下的她对过去的她进行一场指认,而哪个她才是真正的她,她不能说出,那是一个混合。每一个不同时期的“我”都是自我,“我”是无数个“我”的叠加,这才是生命的本质。
《晨昏线》巧妙地借助地球的晨昏线来隐喻生命的分界线,“穿过去就能看到太阳,穿不过去就/看月亮”。太阳是光明的符号,月亮是长夜的符号,内心的明亮与黑暗此刻成为一道宽大的鸿沟。她被生活的谣言困扰,但依然保持着善良的本性。“我有宽广的善意,却被一个谣言撕碎/我长出了翅膀,却失去了羽毛。”在面对生活的恶意伤害时,黎思尘是无力的,只能独自抚平内心的伤口。“你可知道,当一些尖锐的话语/让耳朵渗出血液/但我依然原谅了那些/可怜人。”对于伤害她的人,她并没有选择痛恨,而是选择原谅。这是诗意的一个提升,超越了个人的狭隘情感,由女性的温柔上升到母性的宽厚。“我有诉说不出的明亮,都藏在/内心的黑暗里”,诗的结尾,黎思尘再次构筑了一条晨昏线,这条线在内心深处,一半是痛苦,一半是坚强。地球的晨昏线、生命的晨昏线、内心的晨昏线三者叠加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既宏大、又细微,表达独特而又意味深长的诗意。这首诗很短,但却形成了立体架构,在短诗的建构中是难得一见的。
《妊娠纹》是对婚姻、爱情、生命的跨越式思考,借助一个小生命的诞生来侧面反映爱情的美好。“花开之前,先长白色的叶子/叶子茂密了,就会编织成一个鸟巢/巢外是一个世界,巢里是一个世界/里面的河流潺潺而响,也会有鸟语和云朵/比人间更美好。”黎思尘将怀孕的过程比喻为鸟儿筑巢的过程,将妊娠纹比喻成白色的叶子,将子宫里的羊水比喻成河流。于是,身体构成了一个诗意的世界,形成了明亮、轻快、温馨的诗歌氛围。“一个未出世的胎儿,能听得见妈妈说话/还知道妈妈所有的想法/她在我肚皮下翻滚的时候,我知道/她在安慰我的孤独/夜很长,而穿着军装的丈夫/在几千里之外。”作为一名军嫂,黎思尘无疑承担了很多家庭责任,但她并没有去诉说生活的苦恼,而是一心一意与腹中的小生命进行对话。她用生活小细节烘托了军人家庭的美好与伟大,含蓄的表达胜过直接赞美。“她是我生命里的生命/这种感觉,很奇怪/我们素未谋面,却将血肉连在一起/我们素未谋面,就已深深爱上了彼此。”黎思尘不断地与小生命对话,将生命的血脉相连用带有哲学味道的话语表达出来。“她降生之后,能带走的都带走了/只留下白色的叶子/作为爱的纪念。”妊娠纹作为爱的纪念保留下来,悄无声息地诉说着婚姻与爱情的美好。在众多书写军人家庭、诉说军嫂感情的诗中,这首诗与众不同、出类拔萃,能够站在生命的高度上去审视爱情,显然具有更高的视角,和更宽阔的意境。
《彩虹》是对生命的自我审视,在尘世的痛苦寻找绚烂和人生的颜色。黎思尘的诗格调比较明亮,她摒弃了那些尖锐、固执、张扬,而选择了含蓄、温暖、宽厚。她将生命的个体体验与内心的火焰重新锻造,使语言更加符合新时代审美。“不是有太阳就有光明/不是有温度就能让整个世界/不再寒冷。不是每一次雨后/都有无数个天使从水汽中飞出来/弯成月亮的形状。”黎思尘写的是心中的彩虹,是经历痛苦与磨难之后,是眼泪落下后,从内心深处升起的彩虹。“我想那是七彩的水滴/也是极乐鸟的羽毛/还是眼睛上的雾气蒙蒙”,苦难也是一种历练,能够把痛苦化成彩虹,是生命成长的一次跃迁。“是彩虹,教会了我们放下江水一般的/痛苦。飞升到云朵的下面/借一缕明亮,焕发出自身的绚丽”“是爱,教会了我们如何面对一个/纷纭的世界。如何从黑暗中/脱身而出,拥抱明净的美”,在生活的磨难中,黎思尘追求超脱,用彩虹一般的爱去打碎内心的执念,用明亮驱赶痛苦,用生命的颜色去填补内心的悲哀。“是尘世的平淡,教会我们收起繁华/去寻找角落里的诗意”,黎思尘要用美和爱来对抗生活中的阴暗和伤害,从而达到一生斑斓的境界。这首诗,既有年轻人冲击性的语言张力,又有开悟者的恬淡与平和,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风格。
《旧照片上的划痕》《潮汐的印记》《唇印》《海的纹理》《斑马线》等诗歌也都有同样的特点,通过细微的个体情感将诗歌推向一个“蝶变”的状态。黎思尘的诗仿佛是从密叶中抓取一束阳光,在人生的斑驳阴影中,找到生命的价值存在与积极意义。她透过小事物,去寻求更大的视野,仿佛在黎明的曙光中思考尘世的悲喜。
黎思尘在河北“90后”诗人中,无疑已经成为佼佼者,和其他青年诗人一样,他们将是河北诗歌未来10年的中坚力量。当然,在诗意的深度上,黎思尘还有待进一步挖掘,让语言的灵性与表达的深彻合二为一。她需要进行另一场“蝶变”,在诗歌与生命的奔赴途中,实现个人创作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