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13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古今骚客咏金廊

日期:01-14
字号:
版面:第B04版:第八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毕晓明

廊坊地处京津之间,东临渤海,西望太行,南襟沃野,北枕燕山。地理位置优越,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宋辽时期两国分界的“三关”之淤口、益津二关都在廊坊境内。

廊坊历史也非常悠久,《长安客话》载“黄帝制天下以立万国,始经安墟,合符釜山”,“安墟”即今广阳区九州镇北常道村附近。廊坊壮丽的山川、肥沃的土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优美的人文景观,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以诗词的形式讴歌与咏叹。他们既有廊坊本土诗人也有外籍诗家。涌现出如张华(晋)、吕端(宋)、权邦彦(宋)、李天翼(金)、史天泽(元)、于成龙(清)、纪炅(清)、刘溎年(清)、刘钟英(清)、严修(民国)、张中行、曹长河等本土诗人;还有刘琨(晋)、骆宾王(唐)、张说(唐)、崔颢(唐)、宋之问(唐)、欧阳修(宋)、赵佶(宋)、文天祥(南宋)、脱脱(元) 、朱彜尊(清)、纳兰性德(清)、屈大均(清)、孙洙(清)、刘征、周笃文等外籍诗家。他们以饱蘸浓墨的大笔描绘出当时廊坊的风光以及风土人情,使后人可以从中领略当年的风景名胜概况以及廊坊的山川变迁,更为廊坊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

为弘扬中华传统诗词,向社会各界展示河北省优秀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山川人物,展现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多彩画卷,河北省诗词协会组织各市诗词学会编纂《燕赵诗典》,以单列市为单位,每市一卷。《燕赵诗典·廊坊卷》是由廊坊市诗词学会组稿,编选出上至汉代、下迄当今吟咏廊坊的诗词800余首,涉及作者 400余人。这是一项在我市文化史上填补空白的大型精品工程,是提升我市文化品位、形象和“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提高了廊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是一件功在当代、德泽后人的盛事,对于全市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卷首“桑无附枝,麦穗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这是一首历史上廊坊百姓赞颂东汉张堪的诗。张堪任渔阳太守,打得北部匈奴不敢南犯,经济上创造性地落实了光武帝刘秀休养生息的国策,出现了史学家称为的“渔阳惠政”。由于深受百姓爱戴,殁后葬于辖内的文安县。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就是他的孙子。晋朝刘琨,血洒廊坊的一代英豪。他带着满腔悲愤走了,但在廊坊的大地上吟咏的名句:“何以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流传千古。他留下的枕戈待旦、闻鸡起舞、先吾著鞭等成语故事,千百年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他的墓虽然不见了,但他爱国主义英雄形象的丰碑永远树在人们心中!

近些年来,在中华诗词学会大力倡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中华诗词汇入先进文化的洪流,正在全国城乡掀起热潮,作者、读者、爱好者早已在百万人以上。我市的香河、文安两县进入中华诗词示范县的行列,还有十四个单位成为中华诗教先进单位。现在诗词正在广泛地走入校园,机关、企业、社区和乡村,在提高人文意质构建文明社会和促进经济建设诸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好的作用。这是一种令人欣喜的好形势,对于我们坚持文化自信,进一步优化廊坊学习与创作诗词的氛围、提高廊坊市民的素质、提高廊坊的城市文化品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今后,希望廊坊的诗人们再接再厉,谱写廊坊新时代更加绚丽的华章。

(作者系廊坊市诗词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