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布置2025年重点任务时,对积极发展首发经济提出明确要求。所谓首发经济,是企业发布新产品,推出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新技术,开设首店等经济活动的总称。契合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消费需求的新产品或新服务,一旦首发,往往能引起消费热潮,为企业带来更多新机遇,促进行业创新发展。
经济日报:
首发经济魅力在于新
首发经济是一个地区消费实力、创新能力、开放程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无论是多年前率先提出“首店经济”的上海,以及北京、广州、重庆和天津这5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还是深圳、成都、杭州、南京、苏州等一线和二线城市,近年来纷纷出台支持政策,首发经济呈现积极发展态势。
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可以激发消费潜力,也有利于集聚品牌资源、带动产业升级,推动供给和需求形成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各地发展首发经济,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本土特色文化,实现差异化布局。对企业而言,一方面要在产品研发、服务升级等方面创新探索,锻造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推进品牌和城市文化相融合,持续深耕本土,将“首发”真正转化为“长红”。
不同地方发展首发经济,不能千篇一律,但为企业创新、品牌成长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则是共同方向。无论是推出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激励措施,建立服务绿色通道,还是强化法治保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都是题中应有之义。城市和企业只有共同努力,首发经济才能向新而行。
湖南日报:
掘金首发经济,机会在哪里
从2018年上海在首店宣传中率先提出“首店经济”,到2020年国家级文件中首次提出“支持中心城市做强‘首店经济’和‘首发经济’”,再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部署“积极推进首发经济”……首发经济已成为城市商圈能级提升的重要引擎。
相比于人们比较熟悉的首店经济,首发经济在内涵上有了新拓展。比如,不只是消费品类,艺术、人文、体育、露营等新概念品类首店近年来快速增加,脱口秀首秀、演唱会首演、新歌发布等都属于首发经济。
首店开设,对于首店经济来说只是第一步,后续当进一步发展为生产、研发环节的首次落地,再到设立企业总部、实现链式聚变等等。不过,要形成这样的生态系统殊为不易。比如,有些城市的个别首店开业时门庭若市,不久便门可罗雀。首店如何将短时的“爆红”转化为持久的“长红”?对企业来说当然是商业创新,而对城市来说,更要注重政策机制的“创新力”,从助力首店开张走向首发生态培育,以首发消费带动城市营销、产业集聚,形成良性链式发展。
贵州日报:
抓首发经济抢市场机遇
抓好“首”字机遇,我们必须立足自身实际,找准精准发力点。既要珍视“首”带来的先发优势,更要聚焦“新”所蕴含的持续发展动力。要深知,创新绝非一蹴而就,需在深挖本土资源、洞察消费趋势上狠下功夫。一方面,聚焦地域特色产业,激活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化学反应”,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新产品;另一方面,紧跟数字化时代步伐,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新业态,拓展市场版图。
现实中,不少“网红店”凭借首发噱头一夜爆红却很快销声匿迹;在产品首发领域,不少科技新品前期惊艳亮相,后续却研发停滞,热度很快消退;一些新业态试水,初期以新奇模式吸引大批尝鲜者,却由于运营管理粗放,未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优化,渐渐无人问津……诸此种种,都是首发经济当前面临的一些困境。归根究底,在于后续运营的“荒芜”,缺乏深耕细作的耐心与恒心。因此,必须专注品牌打造,持续优化产品品质,构建规范、精细的服务流程,以良好口碑汇聚稳定客户群体,才能实现从“网红”到“长红”的华丽转身。
“首发”不能只是一场表面热闹的“首秀”。地方政府当树牢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引“首”入地时,审慎考量本地产业根基、市场刚需,以科学决策为先导,不盲目跟风、不片面求新,确保首发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