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琼 本报通讯员 王永霞 王万影
在基层,有这样一群人:退休前,他们认真工作,积累工作经验,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贡献;退休后,他们发挥余热,敬业奉献,自觉成为社会发展中的最美“夕阳红”。三河市泃阳西街道办事处退休干部刘启云,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
今年62岁的刘启云,退休前是三河市泃阳西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副书记。2023年6月退休后,他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诚之心,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忘我工作,在福鼎庄园社区老干部党支部书记、三河市老干部宣讲团成员、三河市政协《文史资料》通讯员、三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三河市人民法院司法调解员等多个岗位,谱写人生第二个春天的新篇章。
◆当好支部建设“领头雁”
刘启云曾从事党务工作多年,深知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2023年7月,他当选福鼎庄园社区老干部党支部书记,上任后积极争取社区党支部的大力支持,带领支部党员重点从三方面入手加强支部建设,有效提升了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依托社区建立老干部活动之家,刘启云带头严格履行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每月组织老同志开展集中学习。同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老干部工作,广泛动员支部党员支持社区工作,为维护社区和谐稳定献计出力。他根据老同志的专长和兴趣爱好,组建了社区文艺演出队、老年太极拳表演队、夕阳红老年志愿服务队和老科协科普宣讲队,常态化开展文体活动、义务演出和各类志愿者活动,把社区老人组织起来、活动起来。
与此同时,刘启云在社区建起了青少年科普活动实验站,利用每年寒、暑期等时间,精心组织开展科普小课堂等活动,既丰富了孩子们的假期生活,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质,又缓解了假期“学生无处去,家长看护难”的问题。此外,他还十分注重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先后邀请老八路刘跃东给青少年讲抗战故事,邀请中门庄村一位雷锋生前战友讲述雷锋精神,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当好基层红色“宣传员”
因为政治素质过硬、理论功底扎实、基层经验丰富,退休后的刘启云应邀参加了三河市老干部宣讲团,随三河市委宣传部深入乡镇、村街和社区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努力把党的声音传播到“最后一公里”。
为了让理论形象化、具体化,确保宣讲入脑入心,刘启云事前都要对相关内容进行反复钻研、深刻理解,做到融会贯通,同时精心琢磨,创新宣讲方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使得党的理论政策真正让群众听得懂、学得进、记得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在段甲岭镇大赵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站,他以大赵庄村发展历史,用前后对比、现场互动等方式,为来自大赵庄和小赵庄村党员干部群众代表40余人讲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并逐条解读党中央关于农业农村改革的政策和措施。在杨庄镇周家庄村文化活动中心,他结合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变化,为周家庄、任官庄、不老淀三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及党员干部群众代表20余人,详细解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一起探讨乡村振兴、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愿景。
◆当好新时代的“记录者”
从参加工作时起,刘启云就爱好写作,喜欢用手中的笔记录家乡的历史,歌颂伟大的党、伟大的时代,歌颂当今幸福美好的生活。
刘启云是三河市政协《文史资料》通讯员,多年从事文史资料的编纂工作,先后撰写了十几篇文章、10余万字文史资料,为“保存史料、资政育人”做出了积极贡献。2024年大年初五,他打听到社区里有一名92岁抗美援朝老兵曾鼎玉,于是立刻与曾老取得联系,上门采访,把老人抗美援朝的英雄事迹撰写成文,发表在河北省政协主办的《乡音》杂志上,其后又在《廊坊日报》和《苍生文学》上发表,并作为党史被三河市党史办收录保存。之后曾鼎玉抗美援朝事迹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典型材料在三河全市范围广泛宣传。
此外,刘启云撰写的《两封监狱来信》和《董文俊代表二三事》曾荣获河北省人大办公厅好新闻二等奖和三等奖。2024年4月份当选三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成为廊坊市作家协会会员后,他又先后发表小说《一诺》《狗儿子》《小山子》《理他娘》《目击者》和散文《乡间小道》《怀念浩然老师》;报告文学《李宝和的治村宝典》等多篇文章,总计13万余字。他撰写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用翔实的史料和精准的数据一一记述了三河市域内76平方公里的蒋福山区由过去乱开乱采破坏环境到投入巨资精细治理,到如今已成为福山文化旅游胜地的过程,文章在三河市政协《文史精粹》刊发,并在三河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上供政协委员建言献策阅读参考。
◆当好群众身边的热心“调解员”
生活中的刘启云是个热心肠,“有一分光发一分热”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退休后他主动报名参加了三河市人民法院诉前调解员。
在刘启云看来,诉前调解工作扎根基层、扎根群众,为民解忧,默默奉献,无怨无悔,这是责任也是担当。所以,每次调解纠纷时,他都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秉持热心、细心、耐心的调解原则,认真听取当事人陈述,结合多年基层工作经验,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努力帮助当事人双方化干戈为玉帛,握手言和。
一次,刘启云接到一起离婚诉讼案件调解任务,一对中年夫妇因家庭琐事闹矛盾起诉离婚。调解现场交谈中,刘启云发现两人婚姻仍有回转余地,开始耐心劝导,让双方不要在气头上做决定,帮助双方意识到各自存在的问题,提出相互改进意见。夫妻二人最终一致认可,当即提出撤案申请。一个濒临破裂的家庭,就此重归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