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牛是庄稼人的好帮手,耕田、耙地、种庄稼,都离不了它。庄稼人最累的活都是耕牛干的,种田的老把式都把耕牛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总是细心地呵护着它。
小时候,我见爷爷喂过耕牛。春夏时节,每天一早,爷爷起床洗把脸后,就找出一把小刀,到田边地角去为耕牛割草。割草经常去的一些地方,就是田边田坎或荒地里,那儿长着嫩绿的茅草、芭芒、鸡窝乱,这都是耕牛十分爱吃的草料。爷爷像割麦子一样,伸出左手一划拉,一下就抓住一大把,右手持刀顺势一割,这一大把青草就在爷爷手中了。爷爷把它放在地上,再割几把,堆在一起,待有一大铺时,就用茅草挽成一个草腰子,把这些牛草捆起来。
每天早晨,爷爷都要割好几捆牛草,才能保证牛一天有充足的草料,常常是母亲已经把早饭弄好,还不见爷爷回来,于是吩咐我站在门前的高地上大声呼喊:“爷爷,回来吃早饭啊!”连续呼喊几遍后,才听到爷爷微弱的回声:“快回来哒!”不一会儿,就见爷爷背上挽着几捆牛草,直奔牛栏,然后放在荫凉处,以免被烈日晒枯。经常去割草的这些地方,轮流都割完了,还没长出新草,爷爷就要到树林里去寻去割。有时也把耕牛拉到外面青草多的地方,让它自己吃草,但这更多是让它出来散散心,解解闷。爷爷细心地照顾着耕牛的生活,让它长得壮滚滚的,耕田才有力量。
夏天中午,爷爷会把耕牛牵到树荫下乘凉。这时,总有一些寸把长的牛蚊落在牛身上,专吸牛的血液,牛不停地甩动尾巴驱赶。爷爷若是有空闲,就会站在牛的身边,一边乘凉,一边絮絮叨叨地与牛说话,并挥动树枝为牛驱赶蚊子,就像是护着自己的孩子。
秋冬时节,山上的草都已枯黄,这时只能给牛喂干枯的玉米秸秆或苞谷叶等饲料。为了可口,就喷洒一些盐水,让干枯的草料带点咸味,同时准备一些温热水,多喂牛喝几次,以便牛能很好消化这些干枯草料,尽量保证牛的营养,不让牛在秋冬季节掉膘拖瘦。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春耕大忙时节,是牛大显身手的时候,耕田翻地全都靠它。要耕田了,爷爷一早就把牛喂得饱饱的,待吃过早饭,就去牛栏把牛牵出来,并扛上耕犁,然后向田间走去。到了田边,爷爷发出一声“哇”的口令,牛立马乖乖地站着不动。爷爷放下耕犁,将犁尖插进土里,然后把牛轭头套上牛肩,再发一声口令:“起!”牛就迈开脚步,拉着耕犁向前走去。若是走得偏了,爷爷将牛鼻绳拉一拉,牛就迅速调整方向。有时走得慢了,爷爷轻喝一声,有时还举起一个小鞭子,在牛屁股上轻轻地敲打一下,牛就马上加快速度。牛和人配合默契,耕上个把小时,爷爷就喝停耕牛,解下牛肩上的轭头,让牛休息一会。
一年四季,爷爷都要找时间烧好几堆火土,用来垫牛栏,以保持牛栏干燥,让牛在夜里躺着睡觉舒服一些,好养足精神,恢复体力。人们在欢庆新年的时候,也忘不了牛的功劳。爷爷会将饭、豆腐之类,用一个大碗各弄一些,端到牛栏里去,让牛也过年,答谢牛的辛勤付出。爷爷站在旁边,一边赞颂牛一年来的成绩,一边观看牛吃食物的情景,看它先吃哪样,传说牛先吃哪样,这样东西次年就很少。等牛都吃完了,打着饱嗝躺着睡去,爷爷才离开牛栏歇息。
如今,爷爷已离开人世三十多年,家乡的农田也多用小型机械翻耕,这情景只能成为脑中永恒温馨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