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玉静 本报通讯员 孙雪琴
将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这是廊坊市人民调解工作的目标,也是工作路径。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推进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大力开展矛盾纠纷预防排查化解工作,全面构建多措并举、多元合一、多方合力的矛盾纠纷化解格局,以“大调解”促“大和谐”,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
●织密基层调解网,构筑矛盾纠纷化解第一道防线
“别着急,先坐下喝口水。”每周一,在廊坊市“老班长法律调解服务中心”,值班老班长岳鹏都会耐心接待前来咨询的战友和群众。这个由16名律师和10名退役军人代表组成的“调解中心”,由律师释法明理,老班长进行情理疏导,免费为退役军人提供法律咨询与调解,助力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成为我市完善调解组织,织密基层调解网络的一个缩影。
人民调解组织扎根基层、遍布城乡社区,人民调解员来自基层群众、熟悉社情民意,是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重要依靠力量。今年以来,我市持续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拓展行业调解组织,建强调解员队伍,进一步筑牢基层调解基石。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人民调解组织3741个,其中,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3473个,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117个,县级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10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127个,基本形成以县、乡镇(街道)调委会为龙头,村(社区)调委会为基础,行业专业性调委会为节点,覆盖城乡的多层次、广领域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
为发挥品牌示范引领作用,我市全方位拓展培育品牌调解,精心打造“乡理乡亲”等凸显地域调解文化的特色品牌8个,创建“广阳刘军霞”等个人调解室36个;建成三河康城等精品调委会92个;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先后被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全国平安医院建设先进集体”荣誉……一个个调解品牌遍地开花,用“情、理、法”将一个又一个矛盾纠纷化于无形,将温情和谐传递给千家万户。
此外,我市积极引入律师、公益性民非调解组织等专业力量,试行市场化解纷机制,建成律师调解室92家,商事调解组织10家,提供更为专业高效的解纷服务,为调解注入新动力。
●创新多元解纷手段,构建新时代“大调解”格局
不久前,周某等11名学员在某教育培训机构参加培训,后因提供服务质量、教学效果等不符合预期,将该培训机构诉至三河市人民法院,要求退费。三河市诉前人民调解委员会接受三河市人民法院的委托,对双方当事人进行了诉前调解。调解过程中,人民调解员向学员解释相关法律法规,又帮助培训机构反思自身服务中的不足和改进空间。通过积极协调,最终促成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培训机构退费,学员们撤诉。
三河市诉前人民调解委员会诉调对接化解矛盾纠纷的新路径,也是我市延伸调解服务触角,纵深推进多元解纷的新样本。据了解,今年市司法局联合廊坊中院构建非诉与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引导全市近3600个调解组织与两级法院有效衔接,及时分流案件,推进纠纷多元化解。
遇到矛盾纠纷,不一定就要对簿公堂。为充分发挥调解基础性作用,我市积极构建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各调解方式优势互补、高效联动的“大调解”格局,用多元解纷“绣花针”,穿起基层治理“万条线”。
除了诉调对接,我市积极探索访调对接、警调对接等调解模式,着力构建矛盾纠纷源头治理、综合治理机制。永清在县信访局设立“信访事项人民调解中心”,吸收各乡镇专职调解员、律师公证员等十余类专兼职信访能手组建专家库,畅通“访调对接”渠道;文安在13个乡镇派出所设立调解室,与乡镇人民调委会实现案件移送、信息互通,促进“警调对接”;固安419个村街与律所、法律服务所签订法律服务协议, 通过修订村规民约、审查法律合同、调处矛盾纠纷,法治化预防矛盾纠纷;全市117个乡镇以上人民调解组织及231名调解员骨干入驻中院“冀时调”平台,在线解纷有效应用……我市调防结合、协同作战,形成“大调解”工作合力,确保“调解不缺位、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
此外,我市司法行政部门积极统筹人民调解、律师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法治宣传等公共法律服务资源,联动行政复议、仲裁等各类非诉解纷方式,构建多元解纷圈,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多途径、低成本、高效率的解纷需求。
●强化矛盾纠纷预防排查化解,筑牢基层平安基石
避免“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我市坚持预防走在排查前、排查走在调解前,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调解网格作用,组织专职调解员、村调委会、法律明白人等入户走访,广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做到边排查、边调处,最大限度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吸附在当地、消除在萌芽,实现矛盾不上交、不激化。
在矛盾化解初期,做好解纷服务不可小觑。我市聚焦“解纷服务延伸”,通过线上平台,汇集司法所、人民调解、公证律师、仲裁鉴定等3600个机构,近1.6万名法律服务人员,实时为群众提供人民调解等法律指引、法治宣传等服务,持续推行“12348+人民调解”解纷机制,进一步夯实了社会稳定基础,优化了营商环境。
同时,我市坚持协同理念,深化京津冀三地互通互联,与北京市通州区及天津市武清区、静海区等联动实施“接边工程”,建立联调协作机制,全面构建隐患互查、纠纷联查、风险互防的工作体系,实现信息互联互通,矛盾联合跨界调处。
随着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我市深入践行,人民调解成为疏导矛盾的“桥头堡”、化解纠纷的“主阵地”。今年以来,全市各类调解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近6千次,化解矛盾纠纷2.63万件,涉及金额近15亿元,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实现了矛盾零激化、零扩大、零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