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与出世,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曹操和陶渊明可说是这两种态度的鲜明代表。
建安十三年(208年),荡平北方之后,曹操挥师南下,阵列赤壁,兵指东吴,意欲一统天下,建立不世功业。大战在即,在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曹操大宴群臣,作战前总动员。酒酣意满之际,一首不朽名作——《短歌行》横空出世: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赤壁之战前夕,曹操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来势凶猛。在他眼里,东吴已成囊中之物。正当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之际,曹操却陷入了深深的忧愁之中。忧从何来?一忧人生苦短,二忧人才难得,三忧功业未就。此“三忧”岂止曹操的个人之忧?人生苦短,有志者当争朝夕;天下未定,生灵涂炭,胸怀家国者岂敢懈怠!曹操之诗,既是自励之语,何曾不是与诸臣共勉的肺腑之言?
虽然历史上曹操被正统观念定位为“奸臣”“汉贼”,但是谁也不能否认文韬武略兼备的曹操是个英雄人物。单就《短歌行》而言,通篇洋溢着满满的正能量,是一首励志的英雄之歌。曹操逐鹿中原,统一北方乃至想统一天下,除了满足自己对权力的欲望之外,客观上也起到了平定乱局,促进稳定,恢复生产的积极作用。其《蒿里行》上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一代枭雄,也有一副悲悯天下苍生的柔肠。曹操虽有篡夺天下的野心,但终其一生,以周公自比,向天下人表明,他之所以“挟天子令诸侯”,只为行齐桓、晋文之事:“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
知人论世,读《短歌行》,我们触摸到了一位求贤若渴,广招人才,急于建功立业的英雄的心跳。
与曹操的“入世”观念不同,陶渊明一生秉持的是“出世”的道家思想。我认为,陶渊明厌弃黑暗官场,归隐园田的决绝态度和“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蔑视权贵,追求人格独立和自由的精神,彰显的是英雄的人格魅力。
中国古代文人武士,苦读精练,最终目的都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受儒家文化浸润,科举时代,“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成了知识分子的不二选择。读书求取功名,光宗耀祖是古代读书人的宿命。当然,也有例外,比如陶渊明。其实,人活世上,实现人生价值不外两种途径,一是追求自己内心的平静,一是借助外物实现自己的理想。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是这个意思。陶渊明属于前者。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开篇即说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在俗世中是一个另类。当然,陶渊明并非一开始就胸无大志,沉湎于山水田园。相反,他也曾是个有志的热血少年。在《杂诗十二首·其五》中,他说自己“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说明他曾经胸怀天下,抱负远大。但是,理想的丰满总抵不过现实的骨感。他做过官,但都是小官,很多时候为生活所迫,受亲朋劝说,所以亦官亦退前后五次。最终,官场的污浊之风熏得他透不过气来,只得逃跑。
史料上说,陶渊明任彭泽令,辞官原因是上面来了个督邮,要陶渊明“束带相见”,但他“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归隐。我想,这次不愿意见上官只是他辞职的诱因,他应该早有去意,不然不会因一次例行公事而愤然离开官场,从此不再出仕。要知道,陶渊明早就厌恶官场,只是家庭经济原因,他不得不多次去而复返,因为“公田之利,足以为酒”,为了稳定的收入,他不得不委屈自己,期间有犹豫,有徘徊。所以龚自珍诗说:“莫信诗人意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正因如此,陶渊明的归隐才显得真实和可爱。从彭泽令任上辞职之后,陶渊明再没有复出,态度明朗而决绝,从此一心一意做个田公,并陶醉其间,写出大量的田园诗文。
《归园田居(其一)》最后写“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我认为这里的“自然”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大自然;二是指没有矫饰和虚情,不用溜须拍马,绝无尔虞我诈的淳朴本真的生活状态。这才是陶渊明所追求的至真至纯世界。
历史上不少读书人为求晋身,贪图荣华富贵,不惜向权贵低头,对权力膜拜,就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两位大神——李白和杜甫,都曾有过跪舔权贵的人格之亏。
李白以恃才傲物,桀骜不驯闻名于世,但当他得到皇帝征召诏书之后,马上收拾行李入京,写下《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狂呼大叫“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副得意忘形样。请看李白《清平调(其一)》诗:“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极尽溢美献媚之辞,把杨贵妃的美貌捧上天。狂傲不羁的诗仙,在皇权面前一样摇尾讨好,非常可怜!
杜甫“长漂”期间,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道:“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在门阀壁垒尚未被完全打破的唐代,即使像李白、杜甫这样的顶级诗人,想出人头地,也不得不向权贵屈节哈腰。但是,陶渊明所处的东晋时代,门阀制度更加森严。本来陶渊明是个“官四代”出身,其曾祖陶侃官至大司马,显赫一时。可惜到陶渊明时已沦为庶族,他若想仕进,再高傲的头颅也得被门阀制度的大山压低、压扁。但是,陶渊明的可贵之处是,归隐后期穷困潦倒至须乞食地步,他仍不改田园之志,终隐一生。
著名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说:“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
信哉斯言。
入世也好,出世也罢,关键是,挺直腰杆做人,才不失为真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