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复一年,故乡的父老乡亲们始终如一地喜欢过年、盼望过年、眷念过年。因为过年承载着乡亲们太多太多的情感和寄托,那些过年的传统和习俗早已一点一滴深深地浸入了他们的骨髓里。乡亲们的恋年情感就如同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一样,始终无法割舍。无论在外面挣了多少钱还是惦念着他的家,无论外面的世界多精彩,还是离不开生养他们的家乡,还是舍不得他们的父母和亲人,还是要在一年一度的春节里返回故乡去寻根、去归祖、去相聚、去团圆。
年味最终在大年三十、年初一这两天达到了浓烈的巅峰,吃年夜饭、熬年守岁、放开门炮、抢头鸡水、拜年祝愿……
年三十一大早,父亲就开始宰鸡杀鸭、煎鱼焖肉,整日围着灶屋锅台转来转去,忙着为年夜饭准备丰盛的美味佳肴;母亲一天到晚也都在忙碌着磨豆浆、做豆腐、蒸包子、包饺子,张罗好年日里的各种甜品和小吃;我们兄弟几个也都没有空闲着,一直都在帮着父亲母亲添柴加火、洗碗刷筷、洗菜端饭,全家人个个都在忙个不停。一整天村子里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爆竹声,再夹杂着小孩子的欢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处处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下午四五点钟,年夜饭做好了,一碗碗、一碟碟、一盆盆香喷喷的美味菜肴端上餐桌,把桌面摆得满满当当。沸煮的火锅热气腾腾,锅下的炭火通红,喻示来年红红火火;红焖或者清蒸的鱼菜,“鱼”“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每一道美食家酿都包含着深远的寓意。
年夜饭正式开始,一家人围桌而坐吃团圆饭,举杯欢庆互相祝愿,尽情地享受着满桌的佳肴盛馔,也享受着那份团圆快乐的气氛。岁岁年年、年年岁岁,每一年父母都提议大家先夹一块豆腐吃,祝愿大家来年做什么事情都像吃豆腐一样容易。一家人边吃边喝、边喝边聊,慢慢聊各自这一年来的工作、学习、生活……
酒足饭饱,夜幕降临,熬年守岁正式开始。大人们或打牌、或围着火炉谈天闲聊,小孩们相互追逐打闹、嬉戏玩耍,有顽皮者还时不时地零零星星燃放几个炮仗逗鸡啼鸣。男女老少都在守候着岁末的最后时光一分一秒地逝去,迎接新年一步一步地走来,默默传承和坚守“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的亘古情结,一点一点地描绘着唐太宗李世民“守岁”诗中“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的景象。待到半夜里公鸡的第一声啼鸣,年初一红红火火的开门炮立刻被点燃,顷刻间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彻乡村四野、朵朵礼花划破寒夜长空,到处都是火树银花不夜天。放完鞭炮,打开大门,迎接新运气,堂里屋外碎红满地,灿若云锦,一派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祝愿的年初一,男人、小孩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就将事先用红纸包裹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祝愿晚辈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如今,故乡一年年变得更加美丽,道路变宽了、楼房变高了,太阳能路灯亮了、宽带互联网通了……父老乡亲也紧跟着时代的步伐,迎合着改革的节拍,当电视机里的新年钟声敲响,就立刻燃放烟花爆竹……
时光流逝,岁月更迭。故乡是“故去”的那一个,但同时也是“永远”的那一个,愿它那些浓浓传统年味中的精髓能够依旧如初,渊源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