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记者 冯阳 米彦泽 贾楠 郝东伟
时间的刻度里,蕴藏着生长的力量。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
全省上下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奋发进取、干字当头,加力提效实施中央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实现高质量发展持续向上突围有底气、有支撑、有信心。
这一年,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我省粮食总产量781.8亿斤,创历史新高。前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一年,重大战略走深走实。雄安新区拔节生长,京津冀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不断强化,机遇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红利。
这一年,“两新”政策落地见效。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全面推开,前11月全省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24.8%。截至12月18日,全省消费品以旧换新拉动消费679.8亿多元。
协同发展纵深推进
10月14日,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在雄安新区启动区雁翎大街办公楼正式办公;11月6日,中国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揭牌成立。
一家央企“明星”、一个“国字号”创新联盟,引来一条产业链。如今,54家空天信息领域企业及多个创新平台奔赴雄安,未来产业版图有序铺展。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
牵住“牛鼻子”,雄安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作用进一步显现,央企在雄安设立各类机构近300家。
京津冀,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牵手十年,这项历史性工程面临新课题:如何进一步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同向发力打造发展动力源?
5月11日至12日,2024年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在天津举行。随着“要事有统筹、任务有督办、落实有专班”的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各项工作跑出加速度。
11月22日,分为北京顺义、天津武清和河北廊坊三个园区的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开园,力争在3至5年内形成千亿元产业规模。
京津冀共同打造6条重点产业链,其中河北牵头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产业保持较快增长。今年1至11月,我省新能源车整车制造增长1.6倍,368家机器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2.5%。
优势互补、握指成拳,协同发展气象万千——
厂通路潮白河大桥通车,京雄高速公路河北段二期工程开工,京津冀一小时交通圈初具规模。
首届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亮点纷呈,京津冀安全应急装备等4个共建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协同创新催生发展新力量。
京津冀医联体增至70个,河北蔬菜在北京市场占有率超过四成。
大协同,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的新图景徐徐展开。
产业经济攀高向新
2024年,河北产业创新发展喜讯连连——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综合算力指数报告(2024)》显示,河北省综合算力指数跃居全国第一。在城市算力分指数排名上,廊坊市、张家口市分别位居全国第一、第二。
东方物探独立完成的“陆上宽频宽方位高密度地震勘探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摘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河北在该奖项上实现主研项目一等奖零的突破。
全球首条氢冶金绿色汽车板连铸生产线在河钢集团张宣高科科技有限公司投产。从直接还原铁、特材到汽车板钢坯,氢冶金链条不断延伸。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河北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缘新而变,传统产业活力焕发。
河北太行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冲进了2024中国企业500强。该公司以引进ESP(无头带钢轧制)生产线为环保绩效创A重要举措,累计开发出20多种精品钢,销售额占到全厂总销售额的五成以上。
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河北推动钢铁、焦化等重点行业环保绩效全面创A,钢铁环保绩效A级企业数量全国第一,在推进全面绿色转型中实现新突破。成立燕赵钢铁实验室,这也是国内首个聚焦钢铁领域研究的省实验室。(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