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15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书法是我人生的重要‘伴侣’”

日期:12-19
字号:
版面:第B02版:第六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吴琼 本报通讯员 何万志

岁月喑哑无言,墨色浸润有声。在东方的传统文化中,墨不仅是书写的工具,更是传递智慧与情感的载体。它以其深邃的色泽,静静地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中,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传承。在刘英天的成长之路上,墨香始终萦绕在身旁,从童年伴他至今。他的经历,不仅是一个关于书法与创业的故事,更是一段关于文化传承与社会责任的旅程。

刘英天的成长之路,是一条浸润在墨香中的道路。他的祖父是位老中医。1957年上小学的小英天,常看到爷爷用毛笔开药方,爷爷手里握着小毛笔,在处方纸上写出漂亮的小字,像一幅幅画。刘英天感到很好奇,便偷偷地学,但怎么也写不好。爷爷发现后说:“你要想学,我就教给你。”从此刘英天就开始跟爷爷学写毛笔字。

“从小爷爷就教导我,书法不仅是艺术,更是一种精神修养。”刘英天回忆道。这份自幼培养的热爱,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书法,对他而言,是一条承载家族记忆,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刘英天幼时,家中总有人来串门,大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由于年少时在本村学校受到教育,老人们的书法功底很深,《唐诗宋词300首》《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个个都倒背如流。小英天很是惊讶,便暗暗地下定决心,一定要向他们学习!于是就让爷爷找来了一些旧书,利用课余时间用毛笔练字。

开始刘英天写得并不好,爷爷说是功夫不到,于是他就苦下功夫,不懂就问。爷爷和那些练书法的老人们就毫不保留地耐心地教他。时间长了,刘英天的书写技能得到了不断提高。

在生产队劳动的日子里,刘英天没有时间练书法。白天,他利用田间地头休息的间隙,以草棍为笔,以沙土为纸不停地写、练。晚上,他不顾一天的疲劳,在旧报纸上继续苦练书法。不管是外出挖河打堤,还是下地干活,多苦多累他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

改革开放后,刘英天给自己制订了书写计划,每天至少拿出三个小时,临摹书法名家的作品。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米芾的《研山帖》、赵孟頫的《洛神赋卷》、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等他都不知临摹过多少遍。后来又同当地和周边县域,乃至廊坊、天津的书法爱好者广泛交流,使他的书法技能显著提高。

功夫不负有心人,勤奋终得成果。刘英天的小楷作品,用笔遒劲、精细,章法上追求散淡奇逸,巧趣天然,茂密出深,虚实相生,蝇头之中尽显大千世界。业内人士评价刘英天小楷书法作品“高雅琬如碧玉、清新自生端庄”,艺术气息十分厚重,充分映射出作者典型的文人书法家气质,其作品堪称书法界的一股清流。他的作品还连续参加了十届“长城杯”作品比赛活动并获奖;2017年,他受邀参加文旅部组织的小楷抄写“四库全书”选拔书法家活动;他的小楷作品先后入选《中国力量——书画艺术名家特刊》《大美中国》(专刊)《世界书法艺术名家》。

谈到书法艺术,刘英天认为,中国书法是一门性情艺术、古人作书是“情”“文”“书”同步而行,没有情感驱动的书法作品,没有生命力,是不能打动人的。

刘英天欣慰的是自己一直在进步,一直在做事情。退休后的他忙碌而充实,因为热爱而倾心投入。他组建成立了“大清河书画院”,培养了几十名年轻的书法爱好者,将自己的得意作品赠送给爱心团队。“值得庆幸的是,我一直在做事情。艺业无穷年,只要不停地飞,离心中的目标总会近一些。”刘英天说,“学书法,知难而退,绝对不行;不怕困难,不懂就问,勤学苦练,一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