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15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协同育人现状、提升点及对策建议

日期:12-18
字号:
版面:第B02版:第六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将办好思政课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考察。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围绕提升思政课协同育人实效进行了具体部署。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强调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思政课建设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因此,高校要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充分认识到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有效调动各方面育人资源,凝聚思政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强大合力。

河北省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现状

今年是推动“大思政课”建设提质增效的关键一年。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调研组,通过查阅资料、现场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省内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情况作了详细调研。从数据上看,省内高校对思政课协同育人工作高度重视,打造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育人品牌。在走访中,调研组也发现,部分高校在思政课协同育人组织保障、协同育人模式、协同育人资源利用方面存在提升空间。

河北省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的提升点

组织保障层面

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方面,受访者均认为学校党委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课建设的重视程度是影响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关键,希望学校进一步从顶层设计层面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课建设,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办公场所保障力度、增加资金支持。在制度保障方面,选择“制定过思政课协同育人相关文件”的受访者占56.4%,说明省内高校应进一步加强思政课协同育人的系统性建构。在组织协同方面,受访者均希望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同共青团、宣传、学工、教务等部门的联系,打造育人闭环。在考核评估方面,近95.0%的受访者表示所在高校没有将思政课协同育人情况纳入年度考核指标。

育人模式层面

在育人主体方面,针对影响思政课育人效果的调研中,排在前三位的影响因素分别是“授课亲和力”“师生互动”“教师理论水平”,可见育人主体的综合素养对提升育人效果至关重要。同时,调研发现省内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学工岗、专业课教师联系偏少。过半数的受访者还希望所在高校进一步重视榜样教育,建议聘请一线劳模、科研工作者、专家学者兼任思政课教师。在育人阵地方面,各高校比较重视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共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但仍有45.0%的高校缺乏校外育人阵地。在具体举措方面,约78.0%的受访者认为所在高校注重思政课实践教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了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的互动互补。但是,过半数的受访者表示所在高校应进一步加强“朋辈思政”,发挥学生党支部、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在“大思政课”体系中的育人作用。35.0%的受访者希望所在高校进一步利用互联网开展思政课教学,通过先进技术支撑实现“精准思政”。

育人资源层面

在校内资源整合上,调研发现省内高校校内育人资源普遍丰富,需进一步提升资源调动整合能力。数据表明,个别理工科院校对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思政解读不够;个别农业类院校思政课同乡村振兴等重大政策结合不足;个别民办院校需进一步找准协同工作的结合点、融合点、生长点。一些受访者还表示,所在高校需加强校本资源育人,完善图书资料室等育人场所。在校外资源整合上,约49.1%的受访者认为所在高校需加强学校、家庭、社会育人资源的协同。部分高校未充分利用校外党史馆、非遗展馆、文化馆等开展思政课教学。

河北省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的提升对策

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协同

加强学校党委对思政课协同育人的领导,党委常委会定期研究协同育人工作。推动主管校领导兼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建立学校思政课协同育人议事协调机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协同机制。把思政课协同育人情况纳入对相关部门的年度考核,从顶层设计层面完善相关制度,实现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宣传、学工、教务等部门共同推动“大思政课”建设。

更加注重教育主体协同

强化专职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定期培训、评课磨课、青蓝工程等方式提升综合素养。注重榜样示范引领,聘请一线劳模、科研工作者、专家学者等兼职思政课教师,建立专兼职教师双向联络机制,探索完善兼职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实现专兼职教师“共唱一台戏”。优化开展“青马工程”,大力实施朋辈育人行动,将参与“大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共青团、学生组织改革评价体系。用好互联网平台,实施“指尖上的思政”育人行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更加注重学校家庭社会协同

健全联动机制,设置家庭、学校、社会联络沟通委员会,定期听取家庭和社会方面对思政课育人工作的意见建议。优化党员之家、退伍军人之家、人才之家等育人阵地建设,掌握所在地区地域优势、文化优势、历史优势,盘活社会育人资源。引导家庭方面培育健康向上的家庭文化,发挥“乡贤”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为校内育人提供长效化支撑和常态化检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和校外活动场所要结合自身职责,丰富思政课的时空外延,帮助学生在乡村振兴一线、经济发展前沿、科技攻关战场受教育、长才干。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健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21VSZ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