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15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濯洗灵魂的交响乐

日期:12-17
字号:
版面:第B01版:第五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查晶芳

徜徉在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恍如置身幕天席地的音乐厅,聆听一部雄浑壮阔的交响乐。每一个音符都有鲜亮的色彩与蓬勃的生命力,牵引着身心齐齐抵达高远而深厚的艺术境界……

《额尔古纳河右岸》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作家以真挚澄澈的心灵观照鄂温克人的生活世界,以舒缓温情的口吻诗意地讲述了这个少数民族的顽强坚守和百年沧桑,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匪夷所思的独特民风、百转千回的爱恨情仇汇成了这部史诗般的民族“交响乐”。小说采用的也正是交响乐结构形式,全书分《清晨》《正午》《黄昏》《半个月亮》四个乐章。跟随着跌宕起伏的旋律聆听这曲岁月长歌,读者仿佛来到那片美丽宁静的遥远山林,体察到宏大磅礴的生命激情和凝重深沉的无奈与哀愁。掩卷际,曲终时,犹自心湖荡漾,涟漪不绝。那是情感被打动时情不自禁地浅吟低唱,更是灵魂被濯洗之后肉眼可见的丰盈与欢悦。

自然的辽阔与丰美是这首交响乐中最清新明媚的音符。作家以温润秀美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纤尘不染的世外桃源,大大满足了人们心底深潜着的对山川湖海的渴盼之念。那是一个美丽又神奇的世界。人们住在能看到星星的希楞柱里,清风明月伴其入梦;河流像一道又一道的闪电,照亮着他们的生活;白色的驯鹿就像飘拂在大地上的云朵,欢快的鹿铃声如流水一般清澈……作为游牧民族,他们在森林里不断迁徙,与天地相亲,享受自然恩赐的同时,也把自己完完全全交付于自然。

如果说空灵神妙的山水是抚慰心神的抒情慢板,那么鄂温克人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就是震颤灵魂的奏鸣曲。他们周遭的景色固然美丽,自然环境却是严酷的。在不断搬迁的游猎生活中,他们不仅要面对严寒的考验,更饱受猛兽、瘟疫的侵害。鄂温克人需要森林,需要猎物,却也不得不和某些“敌人”搏斗。为保护驯鹿被狼咬断一条腿的老达西,大半生念念不忘复仇,最终还是与狼同归于尽。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的影子,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达西可以说是鄂温克人顽强意志与拼搏精神的代表。而随着日寇铁蹄的踏入,鄂温克人的生活受到了极大影响,面对着命运的挑战,他们自始至终都在进行不屈的抗争……即便困难重重,民族日渐衰微,这个弱小民族的人们依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可歌可泣,亦可钦可敬。

在这部宏大叙事的交响乐中,死亡的频现、通神的萨满以及古老民族于现代文明的渗透中不可避免出现的尴尬无奈,则是深沉凝重的变奏部分。其出人意料的变化与丰富的情感投射使整部作品笼罩了一层淡淡的悲凉与神秘的瑰丽,也为读者呈现了更为丰盈多彩的音乐画卷。林克、达玛拉、列娜、拉吉达、尼都萨满都相继离开了,剩下九十岁的“我”被雨雪看老也看老了雨雪,而近百年的沧桑更在“我”的身体与心灵深处镌刻上了岁月的累累瘢痕。死亡是如此偶然,活着就是命运最大的恩赐。每一次分别都有可能是永别,所以每一次相遇都是命运的恩赐,每一个拥抱都弥足珍贵。这让我想到王小波的一句话: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

书中两个萨满充满奇幻色彩的吟唱,每一则都是生命的赞歌,既呈现出日常生活的趣味性,又浸润着厚重沧桑的历史感。而萨满每救一个生命,都必然要以另一个生灵为代价,恍如宿命般的因果轮回。这让人警醒,所有命运的馈赠,都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万物有灵,唯当尊之敬之。

古老顽强的鄂温克族终究无法阻挡历史的车轮,他们不得不放弃游牧生活,融入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文明,而这与他们骨子里对原始山林的依恋、与自然共呼吸的渴望又产生了冲突。最后“我”带着安草儿又回到了山林。故事于此戛然而止,又似乎远远没有结束。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民族风格浓郁、音色极为纯净丰满的“交响乐”,每一个音符都有极强的颗粒感,美丽而疼痛,不乏苍凉又诗意蓬勃。沉浸其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女人的一生,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兴衰历程,对自然与人生、文明与信仰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掩卷许久,那壮美的自然与纯真的人性光辉交织成的幽美旋律,依然在耳畔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