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至11月全市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95.8亿元 同比增长50%
日期:12-15
本报讯(记者 杨雅淇)12月11日,记者从廊坊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廊坊市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工作走深走实”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坚持“京津研发、廊坊孵化转化产业化”的协同创新定位,努力把京津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廊坊的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在与京津科技协同中积极作为,加快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落地。
强化顶层设计,营造更加完善的创新环境。相继出台《廊坊·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年)》《关于进一步吸引京津科技成果在廊转移转化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靶向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通过畅通成果转化渠道、完善成果转化方式、健全成果转化机制等,着力营造科技协同创新生态,吸引更多京津人才、科技成果等高水平创新要素向廊坊集聚。
强化常态化对接,建立创新资源共享机制。我市紧紧扭住非首都功能疏解“牛鼻子”,深耕细作小京津冀试验田,与通武廊对接合作不断加强,先后两次签订《通武廊科技合作协议》,三地科技管理部门保持常态化沟通,就三地区域间科技合作、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加强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深入对接。完善协同创新共享机制,持续更新《“通武廊”区域创新平台共享共用目录》,累计筛选出86家通武廊三地平台载体纳入该目录,其中我市27家,平台载体涵盖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新材料等多类重点产业领域和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众创空间等多种层次结构,加速科技资源共享共用。
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创新要素聚集。围绕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需求,借力京津高端科技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创新平台建设。引导我市企业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天津大学等重点高校院所合作,共建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技研发平台122家。在全省率先建设10家市级中试熟化基地,“吸水衬纸中试抄造试验”等20余项高水平京津科技成果在廊坊“首发首试”。(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