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数字化已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下简称思政工作)的实施环境和方式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面临着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的迫切需求,数字化赋能已被视为推动高校智慧思政工作的重要动力。
一、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工作的价值意蕴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智慧思政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数字化技术与思政工作的深度融合,将会深刻地改变现有思政课教学方式,从而为高校思政课的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和创新力。
(一)可以拓宽思政课教学资源供给。数字化技术使思政教育资源得以数字化存储和传播,从而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和学习思政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可以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如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先进技术,健全新的思政教育智联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事件和红色教学资源,增强教育效果。
(三)可以提高思政工作的智能化管理水平。通过建立智慧思政工作系统、大数据分析系统等,可以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精准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需求,实现精准化、个性化的教育管理。
二、高校智慧思政课教学的现实挑战
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高校智慧思政工作的实施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数字素养和技能的短板是制约高校智慧思政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数字化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很多时候技术支持力度不足,无法及时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同时,现有的教师队伍在数字化教学方面的培训和学习还不够充分,这限制了智慧思政理念的深入人心和有效执行。
其次,资源配置不合理也是影响高校智慧思政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导致了教育资源在不同高校之间分布极不均衡。在硬件设施、在线课程、教育平台等方面的投入也存在着分配不科学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了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也制约了智慧思政工作的深入开展。
此外,数字化技术的程式化容易导致思政课教学过程缺少温度。智慧思政的教学过程不能像思政课老师那样在教学中与学生实现情感上的互联互通,虚拟技术如果使用不当,会进一步消减人的热情,加剧人的孤独感,导致原本应该富有温度、温情的思政课沦为冰冷的程序执行。
三、数字化赋能高校智慧思政工作的实践路径
(一)筑牢主阵地,借助技术优势立德树人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重要渠道。要积极顺应智能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丰富课堂形式,不断深化思政课供给侧改革,借力数字化技术优势改进思政课的教与学,增强教学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提高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优化大环境,探索数字思政育人新模式
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的价值导向。鲜明生活导向、突出潜移默化,构建起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数字化生活氛围。比如突出技术整合和场景构建,强化对思政课教学环境的数字赋能。同时,围绕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等持续做优做强数字化载体的育人功效,全面推动思政元素融入生活实践的各类数字化产品,打造数字思政育人共同体。
(三)构建“智”平台,提升教育的个性化和精准性
在当前的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构建智慧思政工作平台不仅是对传统思政工作的一种重要补充,更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有力举措。智慧思政工作平台的建设,能够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对学生行为的精准监测、分析和预测,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有效的实施路径。
总之,数字化赋能高校智慧思政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通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和创新,积极构建智慧思政工作新路径,数字化赋能的高校智慧思政工作将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服务国家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大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基金项目:2024年度廊坊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LFSZKT-20240142
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 李增艳 翟霖森 郝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