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包头晚报

中秋团圆话习俗

日期:09-30
字号:
版面:第11版:双节同庆 家国共欢       上一篇    下一篇

在我国农历中,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古人对于中秋的重视,仅次于春节。每逢中秋之夜,仰望天上的月亮,心中顿生无限遐想与相思之情。迎寒、拜月、赏月、玩月、吃月饼、观燃灯……古人过中秋的仪式感,也在这份隆重与期待的心绪中尽数体现。 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月节”,也就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据史书记载,早在周代,人们就已经开始在秋季祭祀月亮。当时,月亮被视为丰收的象征,人们会在秋季收获之后,祭祀月亮以表达对丰收的感谢和对未来的祈求。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民间习俗,也就是后来的中秋节。 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中秋赏月风俗在唐时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赏月的诗句。唐代赏月之余还流行“女子拜月”。唐代诗人李端的《拜新月》一诗中“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描写的就是这一场景。每逢中秋之夜,女子们都会在香案上摆好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点燃红烛,拜祭月亮,祈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 在唐代赏月风行的基础上,宋代中秋节过得更为热闹。朝廷也重视此节,给公职人员一天的假期,“玩月”更是热闹非凡。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曾详细记述了临安的中秋之夜:“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此夜天街买卖,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由此可见,两宋时期中秋节的热闹程度已达极致,最显著的特点便是通宵欢庆,这一天人们不会因为天色已晚而熄灯入眠。 到南宋时,有了“月饼”一说,但属市卖食品,与中秋节无关,且很可能是蒸制的,南宋《武林旧事》一书对此有记载。《梦粱录》一书中也有“月饼”一词,但在当时的中秋,月饼并非必需品,很多人家都不会刻意准备月饼作为当晚的佐餐之物。元代时期,大批中亚烹饪技师进入中原,使起酥和提浆技术更加成熟并得到推广,从而推动了月饼的发展。中秋节吃月饼到了元代已经成为一种讲究并延续至今。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