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宗临镜图》清 佚名
皇帝赐予臣下的千秋镜,镜背铭有“千秋”二字。
今年的“十一黄金周”即将到来,长假的闲适让人们充满期待。在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国庆节”的概念,但往往会将皇帝的诞辰日设定为固定节日,不但举国欢庆,还会放假三天,与如今之“小长假”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唐代始创“国庆节”
“生日之礼,古人所无。……逮唐宋以后,自天子至于庶人,无不崇饰。”据学者顾炎武考证,古人原先并不庆祝生日,是唐宋以后,才有庆祝生日之风。这是因为,古时医学不够昌明,女性分娩艰难痛苦,每个人的生日其实都是母亲受难之日,生日之时应该向母亲尽孝,倘若母亲已经亡故,还要悲伤悼念,不宜接受祝福。
从唐朝开始,我国刮起了庆生祝寿之风,生日那天的悲伤气氛一扫而空,代之以休闲宴乐与开怀畅饮。贞观二十年(646年)腊月,唐太宗过生日,对大臣长孙无忌等说过一番话:“今日是朕生日,世俗皆为欢乐,在朕翻成伤感。今君临天下,富有四海,而承欢膝下,永不可得……奈何以劬劳之日,更为宴乐乎?”
唐太宗这话或许是出于真心,但也反映出他在位时庆祝生日已成流俗,大部分人都觉得庆生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
到了唐玄宗在位时,庆生之风更加猛烈。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初五,唐玄宗过生日,不但接受群臣祝贺,还亲自宴请,与大臣同醉。百官当即上表请旨,提议将每年八月初五都定为“千秋节”,每年千秋节都放假三天,全国臣民共同庆祝。唐玄宗欣然答允,并将千秋节写进了法令当中,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庆节”开始了。
开元十八年(730年)八月初五,又是一年“国庆节”,礼部提前发文,前后放假三天。官员休假,民间唱戏,地方大员派代表进京朝贺,向玄宗进献贺表和生日礼物。玄宗则在宫中设宴招待近臣,一边喝酒,一边观看文艺表演。
这年“国庆节”的文艺表演非常热闹:舞剑、摔跤、吐火、走钢索,教坊司还提前训练了一百匹骏马,让它们在几百名大力士举起的木板上跳舞。表演到最后,领头的那匹马跳下木板,前腿跪地,衔起酒杯,送到玄宗御前。
唐玄宗之后是唐肃宗,他是农历九月生日,定为“天成地平节”,与玄宗“千秋节”一样,也是每年都要庆祝。但天成地平节在九月,千秋节在八月,两个“国庆节”连着过,既耽误公务又消耗民力,所以不久之后,朝廷将二节合并,一块儿放在八月十五,一边庆祝中秋,一边庆祝两个皇帝的诞辰。
此后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生日,都不再设立节日,仍把庆祝唐玄宗生日当作国庆。倒是唐文宗在位时,将生日十月初十定为“庆成节”,成为唐朝的第三个“国庆节”,放假时间与玄宗千秋节一样,仍然是三天。
“大国庆”与“小国庆”
唐朝国力强盛,影响深远,此后五代十国以及由契丹人建立的辽国,都像唐朝一样以君主诞辰为“国庆”。例如辽太宗十月廿三生日,这天定为“天授节”;辽景宗七月廿五生日,这天定为“天清节”;辽圣宗腊月廿七生日,这天定为“千龄节”;辽兴宗二月廿三生日,这天定为“永寿节”。
辽国君主订立了一个新规矩:新皇帝即位,必然设立新的“国庆节”,而前任皇帝的“国庆节”则自然取消,不再庆祝。这样一来,像唐朝后期那样一年有两三个“国庆节”并存的混乱局面就消除了。
辽国的“国庆节”还有大小之分,一年一度的国庆是小国庆,十二年一度的国庆是大国庆。大国庆一般在皇帝本命年的前一年举行,假期不延长,仍为三天,但皇帝必须参加一个别开生面的“再生仪式”。
具体讲,就是一大早起来,上殿接受群臣朝贺,然后回到寝宫,脱光衣服,躺在床上,由一名接生婆擦拭身体,还有一名巫师在旁边用弓箭敲着木头高喊:“生男啦!生男啦!”喊过之后,给皇帝穿上衣服,黑布蒙头,送回大殿,再次接受群臣朝贺。群臣进献早就准备好的尿布、襁褓和彩带,皇太后向大家答谢。皇帝再拜见先皇灵位,然后设宴庆贺,大赦天下。
宋朝“国庆”花样多
两宋持续三百多年,历经十几个皇帝,每个皇帝都有自己的诞辰,当然也都有自己的“国庆节”。
原则上跟辽国一样,宋朝新皇登基,设立新国庆,旧的国庆日与老皇帝一起废除。但也有例外,比如说宋太宗即位后,为了表达对亡兄宋太祖的思念之情,仍然号召臣民继续庆祝太祖诞辰;宋钦宗在位时,太上皇宋徽宗还活得好好的,他作为儿子,虽然有了自己的“国庆节”,但却不敢庆祝。
同样道理,宋孝宗即位时,上面有太上皇宋高宗;宋光宗即位时,上面有太上皇宋孝宗。南宋这两位皇帝都是在太上皇驾崩之后,才敢风风光光地接受天下臣民的祝贺。
宋朝出现过几位垂帘听政的老太后,如宋仁宗时太后刘娥把持朝政,宋哲宗时太皇太后高滔滔把持朝政,刘太后和高太后都是非常精明非常恋权也非常有威信的女中豪杰,大臣和小皇帝畏惧她们,一些大臣为了讨她们欢心,也将她们的生日定为“国庆节”。刘娥刘太后正月初八生日,被定为“长宁节”;高滔滔高太后七月十六生日,被定为“坤成节”。
在长宁节和坤成节来临之时,全国放假三天,民间唱戏,大臣朝贺,地方大员进献礼物与贺表,跟皇帝过生日一模一样,唯独多了一个“命妇进宫贺寿”的环节——太后和太皇太后诞辰,朝中大臣的妻子都要去后宫拜寿,进献寿礼。
(本报综合)